結合推理 台大鑑識課受學生歡迎

結合推理,台大「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通識課受到學生歡迎。圖為高雄某命案現場的比例尺。圖/記者林瑞益攝
結合推理,台大「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通識課受到學生歡迎。圖為高雄某命案現場的比例尺。圖/記者林瑞益攝

法律獲法學相關課程常讓學生覺得無聊,但國立台灣大學「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通識課卻相當搶手,天下雜誌形容,學生爭著搶修這門課,熱絡程度堪比搶演唱會門票。

「這是鈍器傷還是銳器傷?用左手還是用右手砍的?」教室的投影片,秀出人體頸部碗口大的血洞照片。在可以容200人的劇場型教室,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科暨研究所長翁德怡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吸引學生聆聽。

不過,這堂課只收108名學生,卻有超過3539人申請,若想成為額外加選的80多名幸運兒,則得先「交作業」給教授批閱。在助教公告選課消息後,學生爭先選修。

鑑識科學通識課並非首創,為何這堂課受到台大學生如此歡迎?翁德怡在第一周的課堂上就說,她不是要教出一位做鑑定的專家,而是要教每一個可能當上國民法官參與審判,論斷生死的公民。

翁德怡認為,公民應該了解鑑定報告的製作過程,擔任國民法官時才能問出對的問題,決定是否採信結果,進而審判和量刑。

翁德怡鍾情推理小說,自稱「推理小說歐巴桑」,也不排斥學生這樣稱呼她。翁德怡認為,每一份鑑識報告,除了用科學從證據得到資訊,其實仍要仰賴推理。例如:法醫的確驗出毒物,但毒物對人體造成何種影響?毒物是否導致犯案或死亡原因?

除了聆聽課程之外,翁德怡也鼓勵學生發問,作為成績加分之用。助教統計,上學期每堂課平均有47個問題,最多則達87個。政治系學生陳宥榛形容,這堂課獨特之處是打造出讓學生踴躍提問的氛圍,「簡直像搶演唱會門票一樣。」

法律系學生謝東達說,系上讀的判決書都是文字,但課堂上,老師請來檢察官、警察、律師呈現各方觀點與心情,「這是在判決書之外、在媒體上看不到、在網路上查不到的。」

過去,翁德怡在醫學院開課,而如今坐在通識課堂上的學生,就是未來的專業人士,要做到讓他們在30年後的某一刻,會想起這門課,也許就能避免錯判。為了讓同學有感,翁德怡聚集各方觀點,透過課堂討論,讓案件立體,上課更有溫度,幾乎沒有學生會打瞌睡。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