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外籍記者揭台灣輿論裂痕:認知反噬的警鐘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 年 9 月初,外籍記者 Ed Moon(艾永青)在 Substack 上發表題為 “(My) Great Taiwan Recall”(偉大的台灣罷免)的文章,引起台灣社會廣泛爭議。Ed Moon 在文中詳細回顧自己多年來在台採訪與生活的經歷,指控台灣媒體自由正受到政黨動員的嚴重影響,並感嘆公共討論空間不斷被政治對立侵蝕。他更透露自己已經買了單程機票,帶家人返回英國後就不打算再回台。這份公開表態,不僅反映一名外籍記者的個人抉擇,也成為台灣政治漩渦中新的素材。

Ed Moon 的文章中,既有對新聞環境的批評,也帶著強烈的失望情緒。他指出,記者在處理與執政黨相關的議題時面臨壓力,媒體的自我審查愈加明顯,輿論場上也瀰漫著動員與對立。他的離台聲明,立刻被各方置入自身的政治框架,成為「認知反噬」的典型案例。

罷免風暴與事件背景

2025 年台灣的罷免運動,本質上是執政黨支持者與在野黨力量角力的延伸。支持罷免的一方,主要是親綠的「罷團」與執政黨支持者,他們透過街頭動員、媒體宣傳和社群平台的集體推播,將罷免視為守護民主價值的必要行動。反對罷免的一方,則以藍白在野黨為主,認為罷免淪為政治清算,甚至破壞代議制度的穩定性。

在這樣的對峙氛圍中,任何外部聲音都容易被迅速吸納並加以利用。Ed Moon 的文章,恰好在此時投下,於是立即成為雙方攻防的新武器。

文章如何被各方挪用

Ed Moon 原本只是書寫個人觀察與失望,卻迅速被拉入政治戰場。支持罷免的一方批評他的文字「偷渡親中論述」,認為他片面攻擊台灣社會,無視民主制度的韌性,甚至懷疑其背後受到在野黨或境外勢力影響。反對罷免的一方則將文章奉為揭黑的證據,認為他的指控印證了綠營利用輿論與媒體機制壓制異議,並藉此強化「罷免運動合理化」的主張。

這種「同一文本、兩種解讀」的現象,正是確認偏差與群體極化的展演。人們並非真正在意文章本身的細節,而是選擇性擷取能支持自身立場的部分,進一步固化既有信念。

認知反噬的展演

認知反噬(backfire effect)指的是當個人面對挑戰既有立場的資訊時,不僅不會動搖,反而更加堅定原有信念。Ed Moon 的文章,在台灣罷免風暴的語境下,正好引發這樣的效應。

對罷團支持者而言,他的文章不是警鐘,而是攻擊的靶子。他們透過標籤化與動員,將文章中的批評轉化為「敵對勢力」的象徵,進而凝聚內部團結。對在野黨與反罷免人士而言,文章則被視為外部證言,增添自身論述的正當性,成為揭露「綠營黑幕」的加分武器。

結果就是,文章未能促進反思,反而成為對立深化的推手。每一方都在彼此指控中獲得自我驗證,進一步加劇群體極化。

台灣媒體環境困境

Ed Moon 的失望,不能僅理解為個人情緒,而應放入台灣媒體結構的背景來觀察。台灣媒體長期受到黨派劃分與商業利益影響,新聞專業往往被政治框架吞沒。選舉與罷免時期更是放大了這種傾向,使媒體淪為動員與攻擊的工具。

此外,社群平台的推播機制,強化了意見同溫層效應。不同立場的使用者幾乎生活在平行世界,各自接收、分享與相信不同版本的事實。Ed Moon 所感受到的「公共討論空間被侵蝕」,其實正是這種結構性問題的折射。

民主討論的挑戰

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讓不同觀點能在理性討論中相互碰撞,進而形成更全面的公共決策。然而在台灣,當政治極化持續加深,理性討論的空間反而萎縮。

罷免事件本應是制度設計下的正常選項,卻在動員與對立的加乘下,淪為社會撕裂的加速器。Ed Moon 的文章揭示的,並不是單一政黨的問題,而是民主實踐中「討論如何被消音、批評如何被誤讀」的結構性困境。當外部觀察者感受到無力與壓迫,甚至選擇離開,這無疑也是台灣民主健康度的警訊。

深層啟示與國際視角

Ed Moon 的離台,既是個人選擇,也是外籍記者群體中一個重要案例。國際觀察者往往能提供台灣內部較難意識到的盲點,但當這些聲音一旦出現,也容易被捲入內部對立之中。這反映出台灣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脆弱:一方面渴望外界認同,另一方面卻無法容納不符合既有敘事的批評。

從國際視角來看,這起事件也會影響外界對台灣新聞自由與民主韌性的評價。當外籍記者公開表示「帶家人回英國後就不再回台」,這樣的訊息無可避免地會被解讀為台灣社會環境的不友善。長遠而言,這將影響台灣在國際社群中的形象與信任度。

Ed Moon 的文章與離台,不只是個人抉擇的記錄,更是台灣民主與媒體生態的縮影。從他的文字出發,我們看見認知反噬如何在政治場域中展演,也看見群體極化如何壓縮理性討論的空間。支持與反對罷免的兩方,都在同一篇文章中找到各自需要的論據,卻無人真正關心文章所揭示的問題核心。

台灣若要讓民主繼續深化,不能只滿足於制度設計的存在,而是要反思如何維護討論的品質,如何保障不同觀點能被傾聽。外籍記者的離去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層的挑戰,是如何讓公共空間重新成為承載多元聲音的場域。唯有如此,台灣的民主才不會在極化的推擠中逐漸失去活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