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防衛驟增狂潮:政治曖昧+認知分歧如何摧毀安全底線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歐洲安全局勢近年急遽轉變。俄羅斯自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的擴張行動,尤其 2022 年全面侵略烏克蘭之後,徹底喚醒歐洲各國對安全保障的危機感。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 NATO 框架下強調「美國優先」原則,要求歐洲盟國承擔更多防衛支出,進一步推動了整體防衛費用的增長。

然而,看似一致的軍備強化背後卻隱藏複雜挑戰。歐洲國家雖普遍響應 NATO 的 2% 甚至 3.5% GDP 支出目標,但政治不確定性、財政壓力以及民意分歧,讓這場防衛開支的狂潮充滿變數。本文深入探討資金籌措、政治風險與安全認知差異對歐洲未來安全格局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防衛支出成為經濟支撐力量

歐洲在經歷能源價格飆升與製造業疲軟之後,防衛產業成為少數仍具成長性的領域。近年德國等國的製造業數據顯示,「其他運輸機械」類別中的飛機、船艦、無人機與裝甲車訂單逆勢上揚,帶動產能利用率改善。這顯示即便其他工業領域低迷,防衛需求仍能成為拉動經濟的力量。

長期而言,歐洲主要國家的防衛裝備受注量已延伸至 2030 年代中期,部分甚至排到 2040 年代。這種長期計畫確保了相關產業鏈的穩定需求,使企業能持續投資生產線與研發。試算若歐洲將防衛支出比例自 GDP 的 2.0% 提高至 3.5%,整體 GDP 成長可增加約 1.1%。若進一步推動內製化政策與研發投入,還可能帶來更高的生產性提升。

因此,防衛費的增加並不僅是單純的財政負擔,它也為歐洲製造業注入新的動能,甚至有望成為推動數位化與能源轉型之外的另一支經濟支柱。

資金來源與財政壓力

防衛費大幅增加意味著龐大的資金需求。歐洲多數國家本就面臨高齡化社會與社會福利支出壓力,再加上疫情後的財政赤字尚未完全修復,如何籌措新增支出成為難題。

部分方案建議透過國債籌資,這勢必引發對國債利率上升與財政可持續性的疑慮。以歐洲央行的分析來看,即便完全仰賴國債發行,10 年期公債利率的上升幅度大約在 0.2–0.4%之間,屬於可控範圍。再加上美國成長前景不確定,投資人有可能轉向歐元區資產,反而減輕利率上揚壓力。

歐洲再軍備計畫建議,在財政穩定協議的框架下設置短期免責條款,允許防衛支出暫時偏離 GDP 的 1.5%,並限制在四年內完成調整。此舉既能緩衝財政壓力,又能確保國家安全政策不受延宕。然而,長遠而言,若缺乏稅收結構改革與財政支出優化,財政惡化仍將是潛在風險。

政治不確定性下的風險

即使經濟數據顯示防衛支出具備正面效應,政治層面的不確定性卻讓政策推進充滿阻力。英國若要在削減社會支出與增加防衛開銷之間取捨,將遭遇民眾強烈反彈;法國則因國會無明確多數,政府提出的預算案隨時可能被否決,甚至導致政權崩潰。

政黨之間的分裂與對立,使得長期國防計畫難以穩定推行。部分極右與民粹政黨雖主張強化國防,但反對由 NATO 或歐盟主導,主張將防衛政策完全掌握在國家手中。這種立場在表面上支持防衛開支,實則削弱了歐洲的集體防禦力量。

此外,親俄勢力在中東歐地區的抬頭,特別是在斯洛伐克與匈牙利,進一步挑戰了歐洲的防衛共識。他們批評 NATO 的增防目標,甚至質疑持續援助烏克蘭的必要性。這些政治分裂將直接影響預算通過與政策持續性,增加歐洲安全的不確定性。

安全認知的區域差異

不同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使得歐洲各國民眾對安全政策的感受存在落差。位於俄羅斯邊境附近的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對俄羅斯威脅有高度警覺,因此支持增加防衛支出;但位於西南歐的西班牙,距離衝突核心遙遠,民眾對俄羅斯威脅感受較低,因而反對提高軍費的聲音較大。

這種差異導致歐盟在設定集體防衛支出目標時面臨困難。雖然 NATO 提出至 2035 年將防衛支出提高到 GDP 的 5%(其中核心裝備 3.5%、基礎建設 1.5%),但若缺乏跨國共識,實際推動的效果勢必大打折扣。

民意的分歧也會直接反映在國內政治中,使政府在政策執行上左支右絀。若未能協調不同國家的安全優先序,歐洲的整體安全戰略將難以形成一條穩定而可持續的道路。

持續性與未來展望

防衛費用的增加是一個跨世代的工程。從設備研發、產能建設到人員培訓,都需要長期投入與政策連貫。然而,政權更迭與政治不穩使這些計畫容易半途而廢。若歐洲無法在制度層面設計出跨政黨、跨世代的政策共識,防衛計畫很可能隨著政權更替而被削弱甚至廢止。

另一方面,若能善用這波防衛投資,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歐洲或許能藉此提升自主性,減少對美國與其他盟友的依賴。尤其在高科技武器、無人機與網路安全領域,歐洲有機會透過集體研發計畫,培養新的競爭優勢。這將不僅僅是安全問題,更是產業與經濟戰略的核心。

防衛費的增加對歐洲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帶動製造業成長、強化安全保障,甚至成為經濟長期動能;另一方面,它也伴隨財政壓力、政治分裂與安全認知差異。若各國無法在資金籌措與政策執行間找到平衡,這場防衛驟增狂潮恐怕會成為加劇內部矛盾的火種。

歐洲的未來關鍵不在於防衛支出數字的高低,而在於能否建立跨國合作與共識,確保政策延續與產業升級。唯有在合作與共識之下,防衛費用的增加才能真正轉化為安全與繁榮的保障,而非墜入政治曖昧與分歧的陷阱。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