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據外交事務專家塞萊斯特・沃蘭德(Celeste Wallander)分析,美國對俄外交正處關鍵轉折點。2025年8月,川普總統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阿拉斯加舉行會晤,就烏克蘭危機等議題進行磋商。普丁稱會談「具建設性」,此舉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此情此景令人想起1980年代雷根(Ronald Reagan)的對蘇策略:以實力為後盾,在適當時機開啟對話,最終為冷戰畫下句點。這段歷史對當前美俄關係具有重要啟示。
戰略清晰與原則立場
雷根上任之初便將蘇聯稱為「邪惡帝國」,透過增加國防預算、推動「星戰計劃」展現強硬姿態。這種戰略清晰性凝聚了國內共識,也向莫斯科傳遞明確信號。1981至1985年間,美國軍費成長35%,同時以技術優勢壓縮蘇聯戰略空間。這種「以實力促談判」的策略,迫使蘇聯意識到軍備競賽將拖垮其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雷根在強硬同時始終保持外交渠道暢通。即便在1983年蘇聯擊落韓國客機導致關係冰封時期,他仍秘密推動與克里姆林宮的溝通。這種既堅守原則又保持彈性的策略,使美國能在1985年後抓住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改革腳步帶來的歷史機遇。
矛盾策略與其代價
相比雷根的戰略一致性,川普首任期對俄政策呈現矛盾性:一方面實施《以制裁反制美國對手法》(CAATSA)等強硬措施,另一方面卻多次公開稱讚普丁,甚至在赫爾辛基峰會上質疑美國情報機構結論。這種矛盾向莫斯科傳遞混亂訊號。
更關鍵的是,川普任內弱化北約體系的行為客觀上助長了俄羅斯戰略冒險。其多次威脅退出北約並拖欠軍費,與雷根時期強化跨大西洋聯盟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政策搖擺最終帶來實質代價:當俄羅斯2022年發動對烏克蘭入侵時,華盛頓不得不以更高成本組建國際反俄聯盟。
對話時機的把握藝術
雷根政府最值得借鑑的是對對話時機的精準把握。當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並釋放改革訊號後,雷根迅速開啟一系列峰會外交。日內瓦(1985)、雷克雅維克(1986)、華盛頓(1987)和莫斯科(1988)四場元首會晤,最終促成《中程飛彈條約》(INF),徹底銷毀一類核武器。
雷根在談判中堅持「信任但驗證」原則,要求蘇聯接受嚴格核查機制。相比之下,川普任內單方面退出《中程飛彈條約》和《開放天空條約》的決定,雖然展現強硬姿態,但長期而言削弱了國際軍控體系。
當前挑戰與戰略選擇
2025年8月的阿拉斯加會晤成為檢驗川普外交的試金石。與雷根時期不同,當前俄羅斯已在烏東四地及克里米亞形成既成事實,使任何談判都更加複雜。普丁會後稱談判「具建設性」,但同時強調在克里米亞問題上「沒有妥協空間」,顯示俄羅斯希望緩解制裁卻不願在核心利益上讓步。
對川普而言,挑戰在於如何在不損害盟友利益前提下找到共識點。這需要如雷根那樣,在保持戰略耐心的同時堅持「以實力求和平」原則。過早讓步可能被解讀為軟弱,過度強硬則可能錯失外交突破機會。
聯盟戰略的關鍵作用
雷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堅定的多邊主義。他不僅協調北約成員國增加防務開支,更說服日本等亞洲盟友配合對蘇技術出口管制。1982年推動的「對蘇輸油管道制裁」雖在歐洲引起爭議,但最終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展現了美國的聯盟領導藝術。
反觀川普時期,「美國優先」理念常以犧牲聯盟團結為代價。公開批評北約成員國、對歐盟加徵關稅、退出《伊朗核協議》等單邊行動,客觀上削弱了西方陣營凝聚力。歷史經驗表明,當西方團結一致時,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就會受到壓縮。
歷史的啟示 雷根時代的對蘇策略提供寶貴範例:強硬需要與耐心結合,原則必須與彈性並存。當前美國面臨的挑戰更為複雜:俄中戰略協作、全球能源格局變化、國內政治極化等因素,都使對俄政策制定更加困難。
對川普而言,借鑑雷根經驗意味著需要建立完整的戰略體系,包括重建聯盟凝聚力、平衡短期施壓與長期目標、將經濟工具與安全政策有機結合。最重要的是認識到對俄外交是考驗意志與智慧的長期博弈,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可能適得其反。只有將實力與外交、原則與靈活完美結合,才能在對俄關係中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