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核心目標非台灣?國際關係學者:亞太地區的和平才是優先任務

大陸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艦近日通過台灣海峽,赴南海展開訓練任務。圖/取自中國軍號微博
大陸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艦近日通過台灣海峽,赴南海展開訓練任務。圖/取自中國軍號微博

對於大陸的亞太地區戰略,英國國際關係學者米特(Rana Mitter)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直言,大陸的「核心利益」並非聚焦於台灣或南海爭端,而是維護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經濟穩定。他指出,北京的優先任務在於推動內部經濟成長與區域合作,「只有一個無衝突的亞洲,才能確保中國經濟持續復甦與長遠發展」。

米特是英國知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長期研究大陸近代史與國際關係,他上個月11日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時指出,相較於歐洲的不穩定,亞洲變化其實相對有限,而美國在區域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北京視為維繫局勢平衡的重要因素。

談到台灣問題,米特回顧歷史提到,前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1972 年接待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時,曾表示「台灣問題可以擱置一百年」。他指出,這段歷史提醒外界,雖然台灣對中國具有政治與象徵性的重要意義,但並非北京與世界互動中最迫切的議題。

米特認為,當前中共更優先關注經濟轉型,包括創造新型就業、因應科技帶來的勞動市場挑戰,以及刺激內需。他強調:「在這些挑戰下,台灣問題並不直接有助於解決中國的核心困境」。

米特指出,中國要重振經濟,關鍵在於亞太地區的生產力與市場動能,而和平的亞洲不僅能帶動中國自身,也將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引擎,「未來五到十年,亞太地區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吸引大量外國投資與企業擴張。」但他也提醒,任何軍事衝突都會威脅這一願景,對中國與鄰國都是不利的。

至於南海議題,米特直言,這是與台灣並列的潛在風險爆發點,甚至更為複雜,與兩岸的雙邊問題不同,南海涉及多達七、八個國家,而美國雖未直接參與,卻透過軍事存在影響局勢。他認為,北京在南海的軍事行動頻繁,削弱了與菲律賓等鄰國建立信任的機會。

米特指出,若中國在美國戰略不確定之際,選擇提供安全保障、展現合作誠意,原本能在區域爭取更多軟實力。不過目前中國在菲律賓與澳洲周邊加強軍事存在,反而使緊張升高。

米特分析,美國在亞洲的安全保障若動搖,首先考慮發展核武的恐怕是日本與韓國。這些國家具備科技與工業基礎,只是基於美國的安全傘才未推動。他指出,北京其實有理由希望美國繼續留在亞洲,以維持「無核化的現狀」,這一觀點甚至可能獲得多數鄰國認同。

對於中美在亞太地區的角色,米特說,「諸國同時需要中國的市場與美國提供的安全,他們不希望任何一方缺席。」這種雙重需求,正是亞洲局勢與歐洲的最大不同,也深刻影響中美與各國互動的方式。

米特強調,中國真正的戰略目標不在於擴張領土或挑起衝突,而在於確保亞太區域的和平與繁榮。台灣與南海固然敏感,但經濟發展與穩定合作才是北京的首要考量。若能避免戰爭、維持穩定,亞太將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反之,任何衝突讓極具潛力的經濟前景付之一炬。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