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十萬片廢板無處去:環團怒催提高回收基金 建立處理體系

丹納絲颱風過後以兩個月,但台灣仍有許多光電板尚未清除。圖為彰化光電板。圖/取自臉書_彰化大城人大小事
丹納絲颱風過後以兩個月,但台灣仍有許多光電板尚未清除。圖為彰化光電板。圖/取自臉書_彰化大城人大小事

丹娜絲颱風於今年七月重創南台灣,造成近14萬片光電板毀損。颱風過後已經兩個月,受損案場雖已清除,但廢光電板回收量能不足問題浮現,不少仍暫置農地。環保團體批評,現行回收基金費率過低,處理費用不足,讓業者無力應對,呼籲政府調高費率並建立完整處理制度。

環團指出,現行每1kW裝置容量收取的回收費僅1000元,太低了,根本無法涵蓋拆除、運輸與高值化處理成本。以目前國內每月約650噸的高值化處理量計算,要消化十多萬片廢板需要數月,若採破碎或熱熔方式,還會產生二次廢棄物,加重環境負擔。此光電板回收基金制度是於2020年建立,業者希望能調高費用,才能符合近來物價齊漲的現實面。

有學者觀察,風災也暴露出光電場設址與環境評估的缺陷,部分區域本不適合設置,再生能源規劃存在設計不周的問題。另有環團表示,目前廢光電板的暫置與回收規範不夠清楚,地方政府與業者常陷入無所適從的狀態,中央應給予明確指引。

對此,環境部表示,後續將在總體檢報告中訂定高值化處理的標準作業程序,並透過修正《廢清法》,把太陽能板與風機葉片納入應回收事業廢棄物,以建立產品責任制度,讓業者承擔回收責任。

經濟部能源署則回應,將提高光電設備的抗風規範,相關法規已完成預告並進入法制作業;至於回收費率是否調整,將與環境部共同研議,兼顧再生能源推動與環境永續。

環保團體提醒,台灣正邁向淨零轉型,若回收費率不足、量能有限,災後只會留下環境與產業雙重壓力。專家建議,政府應從前端選址、防災設計到後端回收全面檢討,避免危機重演。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