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蘋果的AI落後與硬體創新的掙扎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在全球人工智慧的浪潮中,蘋果曾一度被視為沈默的旁觀者。當OpenAI、Google、Meta與微軟你追我趕地投入生成式AI與基礎模型競賽,蘋果卻始終選擇不進入大模型戰局。對外界而言,這樣的沉默似乎標誌著蘋果的創新引擎正逐漸熄火。但2025年秋季的蘋果發表會卻展現了另一種面貌,一種將AI功能包裝於硬體設計中、用設計感與生態系試圖續命的求生之路。

蘋果此次發表的iPhone 17系列與全新iPhone Air,從外觀設計、相機規格、電池續航到配件創意,都透露出一個訊息:「我們也有AI,只是換個方式表達。」iPhone 17 Pro的攝影鏡頭配置可媲美多顆專業相機,前鏡頭則使用方形感測器,不需旋轉手機即可拍出橫向影像。蘋果巧妙將這些硬體創新描述為「智慧功能」,將AI不張揚地埋入使用者日常體驗中,而非高調推出大語言模型、聊天機器人等功能。

iPhone Air則更像是一場工藝秀,厚度僅5.6毫米(0.56公分),是史上最薄iPhone,但它也犧牲了電池空間。蘋果設計了可磁吸的外接電池包與背帶,讓手機像時尚包款般可肩背。這些新配件既是功能補償,也是風格宣示。你可以說它荒謬,也可以說它洞察人性,使用者既追求輕薄設計,也渴望長效續航,既要科技感也要社交風格,而蘋果就在這矛盾中創造了市場。

在iOS 26中,蘋果終於將視覺智慧(Visual Intelligence)功能推上檯面。這項功能讓AI能理解畫面內容並與之互動,並內建於Messages、FaceTime等核心App中,配合即時翻譯功能,讓AI不再僅是輔助,而是語言溝通的橋梁。蘋果並未明言它來自哪個大型語言模型,也未強調計算資源如何分配,而是讓這一切無縫融入裝置體驗,如此策略或許有助它避開監管風險與倫理爭議,但也顯示出其仍未在AI基礎能力上取得領先地位。

若要問蘋果目前的AI是否領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它不像微軟擁有OpenAI,也不像Google有Gemini與TPU硬體堆疊,更不具備Meta那種敢於開源大模型的豪邁。蘋果始終守著隱私優先與在地運算的原則,拒絕將用戶數據上傳雲端進行AI訓練,這在商業上或許安全,但也限制了其模型的規模與學習能力。它的小模型策略與端點AI部署雖然穩健,卻始終未能引起技術社群的熱議或震撼。

但蘋果的倖存之道,從來不靠技術炫技,而是生態封閉與用戶黏性。Apple Watch Series 11的新功能延續這樣的精神:血氧、心率、睡眠評分、月經週期、心理健康追蹤等,並非新奇技術,卻整合得天衣無縫。即使面對美國專利訴訟與健康監管限制,蘋果依然持續將穿戴裝置向「醫療預警系統」靠攏。在健康數據與AI結合的未來戰場,它選擇用保守而實用的腳步站穩。

同樣策略也延伸至AirPods Pro 3,除了降噪與續航升級,最大亮點是即時翻譯功能與心率監測。與其說這是耳機,不如說它正逐漸成為微型健康穿戴裝置與語言輔助工具。當Google與Meta努力將AI推向全息投影與虛擬助理世界,蘋果則將AI安靜地植入耳機、手錶與手機中,不張揚、不喧嘩,卻一點一滴綁緊使用者的日常。

蘋果如今的境況,有如一名在科技跑道上落後的選手,無法比拼速度,只能靠風格、節奏與策略維持存在感。iPhone系列不再是改變世界的產品,而是讓人願意多花一點錢、更換一個顏色、更新一次系統的小升級儀式。AI對它而言,並非武器,而是點綴。

問題是這樣的點綴是否足以應對產業大遷移?當生成式AI開始滲透辦公、生產、娛樂與溝通場景,使用者對AI的需求已非「有無」,而是「好壞」。蘋果若不願與主流模型接軌、不打造自有AI雲端能力、不大規模進行語意理解與學習,那麼無論它硬體如何精緻,終究難逃被Google、三星、甚至中國品牌超車的命運。

這場硬體求生術,雖精巧華麗,但終究只是戰術,不是戰略。若蘋果不能在AI領域有更深層的布局與投入,它的未來,恐怕只能在精緻硬體中尋找微小呼吸空間。正如過去的Sony與Nokia曾經風光一時,如今的蘋果若無根本性的AI突破,也將可能逐漸失去主導科技未來的資格。創新從來不是靠延續過去的光榮,而是敢於打破自己設下的框架,重新定義明天。蘋果,還來得及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