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規上路 AI生成內容都要「亮明身分」 專家:有助公平競爭

大陸當局為加強AI治理,強制規定今天(1日)起所有AI生成內容均需添加標識供辨認。圖/取自微博
大陸當局為加強AI治理,強制規定今天(1日)起所有AI生成內容均需添加標識供辨認。圖/取自微博

為加強管理AI生成內容衍生的問題,大陸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聯合多部門制定《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所有AI生成的文字、圖片等內容須建立標籤提供辨認來源,以免遭誤導濫用,新規今天(1日)起正式實施。對此,大陸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吉豫表示,新規能幫助企業快速篩選AI生成的數據,對於訓練模型與保護版權均有益處,也有助於降低詐騙、侵權等風險,將推動市場公平競爭。

綜合陸媒報導,新規指出,AI內容須建立的標籤有兩種,「顯式標識」需在生成或交互界面以文字、聲音、圖形等形式呈現,讓用戶能直接了解訊息內容出自AI;「隱式標識」則是技術性標記,嵌入在文件數據中,由機器判讀,便於平台檢測與追溯。依照新規,平台在內容上架或發布前,必須核驗標識是否合格,對於未標識或疑似由AI生成的內容,要加註風險提示,從源頭遏制虛假訊息傳播。

據央視報導,張吉豫指出,新規要求所有生成內容加入隱式標識,能幫助企業快速篩選AI生成的數據,對於訓練模型與保護版權均有益處,也有助於降低詐騙、侵權等風險。他認為,這將推動市場公平競爭,讓優質數據脫穎而出,隨著《標識辦法》施行,平台在運營上將有更清晰的合規依據,能有效攔截大規模搬運AI生成內容的行為,從而減少內容審核壓力與成本。

張吉豫提到,新規要求平台分三層檢測,若能從原數據中檢測到隱式標籤,就可直接判定是AI生成;若僅透過演算法推斷,則只能標記為「疑似AI生成」。不過張吉豫坦言,當前技術仍有局限,部分原創內容可能被誤判為AI生成,進而損害創作者權益。他建議,平台應建立分級處理機制,例如:對已確定為AI生成的內容採取嚴格措施;對「疑似AI生成」則需提供便捷的申訴與反饋管道,避免過度懲處。

張吉豫指出,由於平台演算法存在數據偏差等問題,誤判率難以完全歸零,因而平台除公開原理與誤判樣本,還應建立復核渠道,允許創作者提交證據申訴,以維持監管與創作自由的平衡。

大陸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支振鋒強調,生成式AI治理的根本目的並非壓縮空間,而是「以規範促發展」。他解釋,透過法律、規範性文件與技術標準,可以淨化網路市場與資訊生態,進一步推動AI的健康發展,規範是保障生成式人工智慧良性成長的重要基礎。

支振鋒指出,高品質的數據對產業至關重要,若未標識的內容流入公共數據池,被模型用於訓練,將造成「數據污染」,削弱技術可信度,而「標識辦法」正是從源頭防止此類風險的關鍵舉措。

目前大陸已有超過490款大模型在網信辦完成備案,另有240款完成省級登記,生成式AI產品用戶規模已突破2.3億人。隨著AI滲透至新聞、影視、教育、商業等多領域,大陸官方將「AI標識」作為治理體系中的關鍵一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