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襲現代汽車風波  韓企坦承在美簽證上取巧 直言「別無選擇」

美國ICE上周大動作突襲喬治亞洲現代汽車電池工廠。圖/翻攝自CNN YouTube頻道
美國ICE上周大動作突襲喬治亞洲現代汽車電池工廠。圖/翻攝自CNN YouTube頻道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上周大動作突襲喬治亞洲艾拉貝爾(Ellabell)由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Group)與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共同興建的電池工廠,當時475名工人遭拘留,大多為南韓籍,引發美韓關係緊張,也讓南韓財閥震動。南韓企業高層與業界團體坦承,南韓公司長期以來慣用不合規的簽證,派遣工人赴美興建數十億美元的先進製造廠房,但強調在美方遲遲不開放短期工作簽證的情況下「別無選擇」。

美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多名熟悉南韓財閥在美業務的人士指出,業界與分包商普遍使用B-1簽證(允許商務入境,但不得有薪工作),以及用於短期商務訪問的旅行授權電子系統(ESTA),這是「公開的祕密」。

一名業界領袖坦言:「商界、南韓政府與外交官一直很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非常擔心ICE可能鎖定其他韓企設施,因為大家都採用同樣做法,面臨同樣問題。」

美方行動引發南韓社會憤怒。ICE公布的畫面顯示,南韓工人穿著黃背心,手腳與腰部皆上了鎖鏈,被成排押上巴士,上百名武裝人員配合直升機與裝甲車參與突襲。

一名南韓高級官員表示,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歷屆美國政府一方面敦促南韓企業斥資數十億美元振興美國工業,另一方面卻拒絕提供短期工作簽證,導致工程難以及時完成。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研究主管張尚植(Chang Sang-sik)說:「美國政府兩面手法。一方面要求韓國加大對美投資,另一方面卻把韓國工人當罪犯對待,明知這些工人對工程完成至關重要。」

雖然韓美自2012年起簽下自由貿易協定,但南韓並未獲得如新加坡、加拿大或澳洲等國專屬的工作簽證計劃。

該名南韓官員指出,首爾過去20年反覆提出要求,但歷屆美國政府皆予以拒絕,部分原因是此類簽證計劃必須獲得國會批准。

拜登(Joe Biden)總統任內,韓企因應「降低通膨法案」提供的聯邦補貼,加上州與郡的額外誘因,承諾投資數百億美元興建晶片、電池與電動車工廠,使得簽證問題更顯迫切。

投資顧問公司Intralink韓國區董事總經理克里夫(Jonathan Cleave)說,韓企多次向拜登政府反映簽證困境,卻僅得到一句:「聘用美國人」。但他補充說,實際上美國當局,特別是喬治亞州,往往對南韓工人以存疑文件入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短期密集趕工是如期完工的必要條件。他指出,若獲政府補助的企業未能達到工期與本地就業目標,將面臨嚴苛的「補貼追繳」條款。

參與艾拉貝爾電池廠建設的某企業高層說:「我們必須派人安裝新設備並監督工程。等工廠建好後當然可聘用美國工人,但若美國要這樣要求,那工廠就應該允許迅速建成。」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7日在社群媒體上發文,鼓勵外國企業「合法地帶來你們的聰明人才,建造世界級產品」。他補充說:「但我們也需要安排好,讓專家來培訓我們的人,讓他們日後能自行完成。」

美國商會駐韓國會長金鎮榮(James Kim,音譯)表示,部分人士的做法欠妥,未能給予美國法律制度應有的尊重。他希望兩國能達成共識,允許必要的韓籍工人暫時來美完成廠房建設,但「這應該被視為一種臨時性的安排」。

然而,張尚植則指出,「培訓美國工人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韓企仍會擔心向美國勞工分享敏感技術。「像晶片工廠,韓國技術人員必須審查新技術導入、維修設備,確保高科技產線穩定運作。」

克里夫則說,韓企在美建廠最迫切的問題不是缺乏高技能工程師,而是找不到足夠的建築工人。當地勞動市場極度缺工,工人隨時可能被鄰近新工廠挖走。

他說:「他們需要以極快速度建廠,而在美國嚴重缺工的情況下,要做到這點非常困難。韓國人不需要一支『至死忠誠』的勞工隊伍,他們只要有人能來把工程完成。」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