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新鴨綠江大橋與中朝經貿回暖的戰略意涵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4日會晤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圖/取自中國大陸外交部官網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4日會晤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圖/取自中國大陸外交部官網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進入2025年,觀察到中朝經貿互動的顯著回暖。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統計,今年 1 至 7 月雙邊貿易總額達14億6,584萬美元,年增32%,這不僅是疫情後數據的復甦,更伴隨著具戰略意涵的基礎設施動態,即新鴨綠江大橋通車的可能性。

2020年至2022年間,雙邊貿易因疫情幾近停滯。2023年大幅成長75%至約27.7億美元,但2024年作為建交75週年,卻下降2.6%至約27億美元,顯示互動冷卻。進入2025年後,中國大陸對朝鮮出口建材與民生用品增加,配合朝鮮住宅與度假村建設,貿易量已連續 7 個月擴張,反映出雙邊關係修復,也顯示北京在複雜局勢下選擇支持平壤。

新鴨綠江大橋位於遼寧丹東市以南,2010年由中朝達成協議,2014年完工,但因朝鮮缺乏配套與資金未能啟用。近期觀測顯示,朝鮮橋頭一側出現新建結構,疑似海關或貿易設施,中方一側已完成路面標誌。新橋設計為雙向各兩車道,遠勝現有老舊橋樑,若啟用將成為歷經15年波折後的重要突破。

新橋若通車,將便利能源與建材輸入,成為突破聯合國安理會制裁的潛在通道。中國大陸在此情境下,或需在國際形象與地緣利益間謹慎權衡。一種可能的應對方式是採取有限規模的「灰色貿易」,這可能涉及透過非官方管道或轉運機制,規避部分禁運措施,例如針對特定類型的能源或關鍵建材進行小規模、分散式的進出口。

然而,這種操作不僅可能面臨國際社會的質疑,也增加了貿易本身的成本與不確定性,同時可能引發更嚴格的監管與反制措施。

對北京而言,新橋並非單一援助項目,更與「東北振興」戰略相關。丹東作為東北門戶,通車將為遼寧、吉林乃至整個區域注入物流動能,並強化中國大陸在朝鮮半島的經濟滲透。換言之,大橋兼具區域發展與地緣戰略意涵。

鴨綠江橋樑歷來具備軍事後勤功能。早在朝鮮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即依賴跨江運輸。新橋若投入使用,不僅加速物資流通,也可能在戰時發揮縱深作用。雖然雙方目前強調經貿與人員交流,但在美日韓軍演頻仍的前提下,這座大橋的軍事潛能仍不容忽視。

其進展必然引起周邊反應。對美韓兩國而言,此舉或被視為中國大陸「暗助朝鮮」,加深對制裁體系鬆動的憂慮。另一方面,俄羅斯近年來積極深化對朝合作,中俄朝三角互動或成東北亞新動力,以遏制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推動區域格局重組。

總體而言,中朝貿易回升與新鴨綠江大橋的進展,象徵雙邊關係正走出疫情陰影並邁向新階段。這既是經濟現實,也是戰略選擇。然而,制裁壓力、朝鮮經濟困境及周邊疑慮,將使過程充滿不確定性。新鴨綠江大橋能否最終通車,其關鍵取決於聯合國制裁的鬆動程度、朝鮮經濟改革的進展,以及中國大陸在維持區域穩定,與突破地緣政治僵局之間的權衡。其中,美韓日的反應將是重要的外部制約因素,這座橋樑的啟用將是一個充滿博弈與權衡的過程,其戰略意涵遠大於單純的經濟效益。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