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隻悲歌4-4】制度非不能改、而是不為 專家籲屠體拍賣取代活體拍賣

示意圖。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教授林榮信林榮信表示,關於豬隻交易制度未來努力方向,應該是以「屠體拍賣」取代「活體拍賣」,而「屠體評級」則是支撐這項轉型的重要工具。圖/取自Unsplash,B Cole攝
示意圖。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教授林榮信林榮信表示,關於豬隻交易制度未來努力方向,應該是以「屠體拍賣」取代「活體拍賣」,而「屠體評級」則是支撐這項轉型的重要工具。圖/取自Unsplash,B Cole攝

在台灣,豬隻交易長期以活體拍賣為主,這樣的制度備受質疑。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教授林榮信接受《梅花新聞網》專訪指出,未來方向應該是以「屠體拍賣」取代「活體拍賣」,而「屠體評級」則是支撐這項轉型的重要工具。他強調,制度的推動雖然困難,但並非不可行,他以過去市場活禽宰殺最終被全面移入屠宰場為例,提醒社會:「當我們標榜自己是文明社會,就該逐步走向更透明、公平與人道的制度。」

「其實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單純把活體拍賣轉成『屠體評級』,而是希望最終能推動『屠體拍賣』!」林榮信表示,屠體評級的角色比較像是一個工具,它能夠客觀、公正地呈現屠體的價值,讓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有一個透明且公平的依據。

林榮信說,過去台灣其實也曾推動過屠體評級制度,因為豬肉要出口到日本,就必須符合他們的標準。我們當時採用日規,把豬隻屠體分成五個等級,甚至還曾派人去日本受訓,把日本那一套制度引進來。不過,1997年爆發口蹄疫後,台灣花了將近24年才重啟外銷,這段期間產業受到很大影響,屠體評級制度也就逐漸消失,轉而以活體拍賣為主。

相比之下,日、韓與歐美至今仍採用屠體評級與拍賣,因為它能以科學方式呈現肉品的真實價值。像日本和牛就是典型案例,油花、肉質的差異往往能讓價格差到3倍以上,這些都必須等到屠宰、評級後才能判斷,光看活體是看不出來的。這就好比投資股票,不可能只看工廠大門就決定投資,一定要有財報等資訊佐證。同樣的,屠體評級就是讓買方有信心出價的依據。

林榮信提及,台灣在口蹄疫之前,還有引進過歐洲的光學探針技術,可以測量豬隻背脂厚度、里肌厚度,進而推估瘦肉率,並依此分級。但口蹄疫爆發後,外銷停滯,這些制度也逐漸被淘汰,肉品市場改以活體拍賣為主。

對生產者來說,活體拍賣的吸引力在於「當場成交、馬上拿錢」,不像屠體拍賣要等屠宰與評級後才知道價格,部分農民會覺得不習慣或不放心。此外,因為養豬戶通常不會到屠宰場親自查看豬隻屠體,對評級是否公平也缺乏信任,這就成了制度推廣的阻力。

但其實屠體評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資訊回饋與交流。透過評級結果,養豬戶能更清楚知道哪一頭公豬與母豬的組合能育出市場需求較高的後代,進而改善育種與生產方向。另外,屠體拍賣也有助於防疫,因為活體拍賣意味著豬隻從各地豬場集中到同一市場,增加疾病傳播風險;而屠體拍賣則能減少這種接觸,有助於降低像非洲豬瘟這類疾病傳入的風險。

圖為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教授林榮信林榮信。圖/林榮信提供

圖為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教授林榮信林榮信。圖/林榮信提供

屠體拍賣推動3大關鍵

若政府推動活體拍賣退場,需要那些配套措施?林榮信表示,他記得十多年前在屏東與養豬戶溝通時,有位阿伯在聽完評級制度的介紹後,只問了一句「你豬殺下去才要跟我價錢是不是?」然後就轉身走了。這代表很多養豬戶在意的其實很簡單:「我的豬送去市場,希望隔天就能拿到錢」,他們會擔心屠宰後評級過程不透明,甚至把好豬評成壞豬,或混淆豬隻來源,讓人缺乏安全感。

另外,活體拍賣本身也存在不公平性。曾觀察過拍賣次序對價格的影響,通常在第二時段成交的豬價格最高,到了第三、四時段逐漸下滑,最後一批豬常被大幅壓價。養豬戶就很在意,如果運氣不好抽到後段出場,辛苦養的豬可能只能賣低價。

林榮信指出,屠體拍賣則能避免這種情況。因為在拍賣前,屠宰評級資料就會先上網公開,買方可以依照評級資訊鎖定想要的豬,即使它在後段出現,也能等到出場再競標。這就像種豬拍賣,會公開檢定成績,包括父母畜來源、生長和繁殖性能、飼料轉換率等,買方早已掌握資訊,不會因為出場次序吃虧。

林榮信進一步指出,屠體拍賣要推動,還需要幾個關鍵,包括數據資料庫的建立:必須累積大量屠體評級數據,讓養豬戶相信結果具有科學性與公信力。這幾年農業部也固定投入經費收集資料,結合AI與大數據分析,未來可信度會更高。

林榮信續指,其次是教育與溝通:要解開養豬戶的心結,需要長期的教育與說明,讓他們知道公平公開的制度能保障利益,而不是損害利益。最後是技術與設備引進:像自動化評級儀器,每小時可處理上千頭豬,數據能立即產出,提升效率與客觀性。農政單位近年也補助學校購買超音波、光學探針等設備,由團隊協助建立基礎數據。

粗暴對待反而影響銷售 林榮信:教育與溝通最重要

若制度成功轉型成屠體拍賣,是否會對經濟動物福利造成幫助?林榮信認為,活體拍賣的確會帶來許多緊迫。舉例來說,南部養的豬要運到北部市場,光運輸就要4、5個小時。到了拍賣場,牠們要和陌生豬群混在一起,容易打架、互相擠壓,又因為屠宰前要禁食,會餓肚子,只能靠喝水稍微減緩。最後被趕進拍賣區,短短7、8秒就決定價值,這整個過程其實對豬來說壓力非常大。

林榮信說,有時候甚至發生豬被運到台北展示後,因北部屠宰量不足,又被載回屏東屠宰,這對動物來說實在太殘忍。有人戲稱這是「豬的畢業旅行」,但我相信豬並不想參加這樣的「旅行」。如果改成屠體拍賣,豬隻可以直接從飼養場送到屠宰場,不必經歷長時間運輸與拍賣流程,可以安詳、平靜地完成最後一段路程,這對動物福利來說是更人道的做法,也能維護牠們最後的尊嚴。

林榮信表示,動保團體常會拍攝一些極端殘忍的畫面引起關注,但實際上這類情況是極少數。大多數肉品業者不會故意虐待豬,因為打罵或粗暴對待都會在屠體上留下痕跡,影響後續銷售。而且很多從業人員本身都有宗教信仰,他們其實心裡也有壓力,甚至有時遇到特殊情況,像民間相信「五爪豬是人轉世」,工人就寧可不下刀。這些例子都顯示,沒有人願意刻意虐待這些動物。

林榮信強調,最重要的還是教育與溝通,不要讓保護動物的訴求與產業現實形成對立,而是要一步步提升意識。例如像養狗文化的改變,現在飼主會帶袋子清理排泄物,甚至帶水沖洗,這是社會慢慢演進的結果。同樣的,未來如果屠體拍賣取代活體拍賣,搭配制度設計與教育訓練,就能讓動物福利更受重視,減少牠們的痛苦,對產業和社會都是好事。

林榮信表示,未來如果屠體拍賣取代活體拍賣,搭配制度設計與教育訓練,就能讓動物福利更受重視,減少牠們的痛苦,對產業和社會都是好事。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林榮信表示,未來如果屠體拍賣取代活體拍賣,搭配制度設計與教育訓練,就能讓動物福利更受重視,減少牠們的痛苦,對產業和社會都是好事。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活體拍賣難改?林榮信:不是「不可能」其實是「不願意」

針對屠體評級與拍賣若以「牛步」方式進行,現行活體拍賣制度,是否需要改進?林榮信說,很多人常說活體拍賣「不可能改」,但其實這比較像是「不為」,而不是「不能」。他舉例,在過去的傳統市場,雞肉都是現場宰殺,小時候如果陪著長輩去市場,就能看到旁邊一籠籠活雞,顧客挑好之後,現場抓出來、放血、燙毛、脫毛,最後處理成雞肉賣給消費者。當年若要改掉這種方式,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因為消費者希望看到活蹦亂跳的雞,才覺得新鮮、有保障。

其實早在陳水扁執政時代,政府就曾宣示要全面禁止市場現宰,但當時並沒有落實。真正推動的是馬英九執政時期,當時的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才把傳統市場的活禽宰殺全面移到合法屠宰場。這樣一來,不但有獸醫師逐隻檢查,確保食品安全,也能按照外觀與品質分級,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當初能成功推動,其實是因為香港爆發禽流感,甚至有人因此死亡,社會對疾病傳染非常恐慌,台灣才趁勢完成改革。

林榮信表示,這件事告訴我們,制度不是不能改變,而是常常要等到不得不改變時才會推動。市場現宰的雞移到屠宰場,不但對產業和消費者都有好處,也讓環境更乾淨,不再有血水、惡臭或殘忍的宰殺畫面。從動物福利的角度來看,讓活生生的動物在同伴面前被宰殺,本來就是很不人道的事。

林榮信最後總結,對於活體拍賣制度,他認為並不是「不能」改,而是「不為」。如果我們標榜自己是一個文明社會,就應該要逐步往前走,讓制度更透明、更公平、更人道。(系列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