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身為個人,賴清德總統對重大歷史事件當然可有自己的看法與立場,大家也予以尊重,但隱瞞或扭曲事實來誤導國人,就有失國家領導人風範與道德高度了。
終戰一詞來自日本天皇裕仁於1945年8月15日發表的「終戰詔書」,全名是「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對象是日本的「忠良臣民」。賴總統堅持使用「終戰」一詞,絕口不提對日抗戰勝利,引發刻意忽略這段歷史背景,甚至切斷歷史脈絡連結的質疑,因此,批踢踢實業坊(PTT)有網民回應,要當「皇民」回日本。
2日主持「114年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賴清德又提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週年,然後跳到對抗中共的「九二海戰」與「八二三炮戰」,中華民國國軍最可歌可泣的抗日戰爭篇章依然被消失了。
賴總統顯然意猶未盡,93軍人節又在臉書貼文,「80年前的昨天,我國陸軍上將徐永昌與他的8 個同盟國,一起簽署文件,迎來終戰,共同見證『團結必勝、侵略必敗』的血淚教訓。」他刻意淡化,或故意不提的是,當天各國代表簽署的可不是一般文件,而是「日本降伏文書(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不只是迎來終戰,更代表日本因戰敗正式投降,也是同盟國的勝利。
另外,同年9月9日日本陸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在南京簽署「投降書」,向同盟國代表、中國戰區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表示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結束後,何應欽發表談話宣布,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已經順利完成,「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八年抗戰的結果。」
無論是降伏、或投降,意義非常清楚,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從沒有終戰之說。80年後,終戰還魂,原來是受到日本天皇終戰詔書啟發,企圖以單純表述戰爭結束,抹煞3500萬中國軍民在8年抗戰中犧牲的事實。
台灣對日本有特殊感情,有人瘋狂到媚日程度,這都是個人選擇的自由,但國家領導人的一言一行還是要有所本,更不可因個人意識形態而背離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