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郭岱君今(31日)在福華文教會館舉辦抗戰80週年紀念演講,指出南京大屠殺與「南京保衛戰」密不可分,但這段歷史在兩岸卻因各自的政治考量而被選擇性書寫與記憶。她批評,總統賴清德只提「終戰」不提抗戰,根本是站在被日本殖民者立場,意圖與中國、中華民國切割。
郭岱君在演講中解釋,南京大屠殺的起因,是日軍在「淞滬之戰」中遭受國軍頑強抵抗,戰況膠著長達90天,遠超日軍原先向天皇誇下的90天速勝承諾,讓日軍顏面盡失。儘管日軍參謀本部兩度下令不可越界,但前線指揮官因死傷慘重且未獲結果,憤而違令攻打近在咫尺的南京,意圖迫使國民政府屈服。
郭岱君指出,在隨後的「南京保衛戰」中,國軍中央軍傷亡慘重,撤退後日軍在憤怒與報復情緒下進城,最終釀成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她強調,這兩場戰役互為因果,然而中國只談大屠殺以強化民族主義,卻不提國軍的保衛戰,但在台灣,這場由國軍浴血奮戰的戰役,卻同樣被漠視。
郭岱君進一步分析,中國之所以不斷強調南京大屠殺,是因「民族主義」為其重要的統治工具,透過將歷史話語權據為己有,來凝聚民心。反觀台灣,在國民黨執政時期鮮少談論這段歷史,而民進黨執政後更是將其切割,以「紀念終戰」取代「紀念抗戰勝利」。
郭岱君認為,賴清德只提「終戰」而不說「抗戰」是為了與中國及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脫鉤。事實上,有許多日本歷史學者願意跳出民族情懷,以歷史事實來評價這段過去。
郭岱君憂心,這種對歷史的切割,將使台灣年輕人對自身根源與發展脈絡感到模糊。台灣今日的繁榮基礎,是1950至1960年代由中華民國政府推動政治、經濟、土地等各項改革所奠定的。若切斷這段歷史,不僅將讓歷史消失,更將使台灣失去自我認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