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港學者:陸「十五五規劃」主導第四次工業革命 力拚與美平起平坐

香港學者認為,十五五規劃的重中之重將是「以人工智慧(AI)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圖為大陸舉行AI大會,企業推出跳舞機器人參展。圖/取自新浪網
香港學者認為,十五五規劃的重中之重將是「以人工智慧(AI)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圖為大陸舉行AI大會,企業推出跳舞機器人參展。圖/取自新浪網

中共20屆四中全會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會議聚焦審議「十五五規劃」,即2026年至2030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藍圖。此次規劃被外界視為中國未來十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節點,也標誌中國在全球經濟、科技與工業領域的新戰略布局。對此,港媒引述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劉寧榮說,這次規劃的重中之重便是「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並力拚與美平起平坐。

AI主導新工業革命內循環全球布局、民生為本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化與商業教授劉寧榮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指出,「十五五」規劃重中之重是「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他認為中國在這次科技革命中將不再僅是追隨者,而是「至少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領域成為領導者」。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化與商業教授劉寧榮接受《星島日報》專訪。圖/取自星島日報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化與商業教授劉寧榮接受《星島日報》專訪。圖/取自星島日報

劉寧榮回顧,中國過去錯過了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雖然參與了互聯網為主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但未能主導市場與核心技術,如今正迎來以AI、數據、智能製造與新能源技術為核心的轉型契機。

他指出,目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板等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並將在「十五五」及下一個五年計劃中進一步奠定自主技術優勢。劉寧榮表示,「這不僅關乎中國能否完成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使命,也關乎中美競爭格局中中國經濟能否在總量和科技上實現突破」。

全球布局與內循環戰略

針對對外經濟合作,劉寧榮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要依靠西方市場獲取外匯和資源,但近年全球化受到多重挑戰,中國提出的「內循環」戰略愈發重要,而「一帶一路」也在對外合作中扮演關鍵角色。「中國企業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布局,從出口導向走向跨國企業發展,這是『十五五』規劃的重要考量。」

此外,香港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香港不僅能為企業熟悉國際營商環境,提供金融與人民幣國際化支援,還具備科技基礎研究優勢,包括五所全球前100的大學,在AI主導的科技革命中,香港能在基礎研究上發揮更大影響。

北都科技樞紐與大灣區整合

針對港澳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劉寧榮強調,香港應利用大灣區腹地,成為融合中國與西方發展模式的平台。「大腦是香港,心臟是深圳,二者連接起來,將發揮更大作用。」他並指出,除AI外,生物醫藥與綠色能源領域將成為香港的重要科技樞紐,尤其生物醫藥不需大量土地,香港具備先天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回顧過去十年,中國製造業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轉型痛點,如房地產調整、內需刺激不足、養老福利制度需完善等。此外,區域保護主義問題仍嚴重,劉寧榮直言:「保護主義就是浪費,應以競爭而非內卷推動產業升級。」他認為,要在2035年前成為世界製造強國,中國還需持續努力。

習近平強調自主發展與高質量民生

在四中全會召開之際,人民日報今也刊文指出,「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並提出以高質量發展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

習近平前往企業參觀。圖/取自人民網

習近平前往企業參觀。圖/取自人民網

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強調,「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並指出,中國必須在更加不穩定的國際環境中謀求發展,不可遮掩挑戰,也不可驚慌失措。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明確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

近五年,中國大陸在科技與產業創新上取得多項突破:自主研發高性能晶片和操作系統、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千萬輛、有效發明專利突破400萬件。習近平說,「我們堅持走自主發展實業的道路,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工業、製造業,這條路是走對了!」

就業被視為最大民生,習近平強調,「把就業當作民生頭等大事來抓」,並持續加大穩就業、促增收力度,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保持在1200萬人以上。同時,他指出,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是家事也是國事,應共同努力辦好。

整體來看,「十五五」規劃被視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轉折期。AI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內循環戰略與全球化布局、民生福祉保障與共同富裕,構成全盤藍圖。

「面對風高浪急,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習近平這翻話,是北京面對內外困境卻全力衝刺,力拚2035年實現全面現代化不得不為的寫照。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