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歐洲各國持續輸送大量武器援助烏克蘭,協助基輔對抗俄羅斯的全面入侵。如今,在這場耗盡彈藥、無止境的消耗戰下,庫存正逐漸枯竭,德國27日啟用一座相當於5個足球場大的彈藥工廠,被視為歐洲補強防務的重要一步,或許能在補充庫存方面發揮作用。但與此同時,關於如何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的談判依舊語焉不詳。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全球最大軍火商之一的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剛完成一座號稱歐洲最大的彈藥工廠。這座相當於五個足球場大小的廠房,僅花18個月建成,現已開始生產北約制式的155毫米砲彈。
萊茵金屬執行長帕佩格(Armin Papperger)曾是俄羅斯暗殺行動的目標,他表示,快速完工「非常重要,能傳達出歐洲能有所回應、北約同樣能有所回應的信號」。他承諾今年底前將交付2.5萬枚砲彈給烏克蘭,公司預計到2027年達到每年生產35萬枚的規模。
德國副總理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及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等人均出席啟用儀式。呂特在致詞時指出,歐洲的砲彈產能如今比兩年前大六倍,但「沒有休息時間……我們面對的挑戰,短期內不會消失」。
倫敦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高級研究員阿諾德(Ed Arnold)表示,對許多自冷戰以來幾乎沒實際砲戰經驗的歐洲國家來說,提升武器生產並非易事,「問題是能否快速完成,並以協作方式推動,已無法只靠單一國家獨立完成。」
這座工廠的落成頗具象徵意味。近期關於俄烏停火的外交斡旋頻繁,試圖為這場已長達三年半的戰爭尋找出路,安全保證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已暗示,美國可能在和平協議中提供基輔空中支援,但歐洲國家則必須負責巡邏與監控長達1,200公里的前線。至於所謂「安全保證」究竟意味著什麼、各國將如何參與,仍十分模糊。
當問及歐洲能提供什麼樣的安全保證時,呂特僅表示,與川普在華府會晤後,各方仍在進行「縝密而艱難」的談判。他並強調,各國尚未達成共識並非壞事,這代表大家正積極努力,他深信最終將能就安全保證以及美方的參與作出決定。
皮斯托瑞斯則對記者表示:「絕不能把任何事先擺上桌,也不能預先排除任何選項,那將是我們能犯下的最大錯誤。我們會評估所有我們可能並願意提供的貢獻。」
烏克蘭渴望的北約成員資格及其集體防禦保護仍遙不可及,而歐洲派兵駐烏的構想則遭俄羅斯強烈反對。阿諾德警告,歐洲軍隊駐烏「充滿危險」,可能引來普丁(Vladimir Putin)進一步入侵其他歐洲國家。
儘管如此,沒有充足武器供應,再宏大的構想都無法實現,而這正是萊茵金屬新廠要扮演的角色。歐洲,尤其是德國,也希望這座工廠能提醒川普,歐洲確實在加強自身防務能力。
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與國防部長皮斯托瑞斯將此視為一項重要勝利。梅爾茨把強化軍隊投資、擴充與重塑形象,以及推動更為積極的安全戰略,視為其總理任期的核心目標。
梅爾茨與皮斯托瑞斯27日上午在柏林國防部召開了一場具有象徵意義的內閣會議。會中通過了恢復志願兵役的法案草案,並首次設立德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這也是20年來內閣全體首次進入名為「U艇」(U-Boat,德國二戰時期的U型潛艇)的安全會議室。國防部稱,該室具備防竊聽設計,並能模擬潛艇內部的音效環境,以干擾可能的竊聽。
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WP)所長麥爾(Stefan Mair)指出,這次會議的象徵意義凸顯梅爾茨對安全與防務的重視。他說:「這對他而言是頭等大事……他深信總理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梅爾茨視自己為要塑造外交與安全政策的總理,這一系列舉措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德國的訊息相當明確:歐洲正實際走在加強安全的道路上,但對烏克蘭而言,答案依舊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