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今天(29日)展開為期兩天的訪日行程並會晤日本首相石破茂,31日則赴陸參加上海合作組織(SCO)高峰會面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不過卻巧妙避開九三大閱兵,引起熱議。對此,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姚遠梅指出,莫迪行程安排顯示外交謹慎與策略考量,先是以印日峰會評估雙邊戰略合作、讓日本加大投資,隨即再訪中國以平衡美國壓力,同時避開歷史議題增強印度的多邊外交空間。
據彭博報導,知情人士指出,莫迪日本行預期可獲日方約10兆日圓(約2兆新台幣)投資承諾,印日雙方將簽署涵蓋半導體、關鍵礦產和人工智慧(AI)等領域的經濟安全協議。莫迪在兩天行程中,將會晤日本首相石破茂及多個都道府縣知事,雙方討論防務、安全、貿易、技術創新及人文交流等議題。此外,日本預計未來五年促成超過50萬人的雙向交流,包括引進5萬名印度勞工赴日工作。雙方會後將發布聯合聲明,其中日投資印方高鐵建設及日電動車「印度製造」是重要焦點。
對於莫迪訪陸安排,姚遠梅指出,莫迪此行具特殊意涵。首先,訪中宣布時間節點與美印關稅爭議密切相關,中國早在今年6月發出上合峰會邀請,不過印度遲未回應,直到美方宣布對印度加征關稅至50%,印方才由媒體披露莫迪將訪中。姚遠梅分析,印方訪中早有考量,不過宣布時機可說是對美國施壓的策略性反應。
其次,莫迪行程安排顯示外交謹慎與策略考量,莫迪藉由訪問日本評估雙邊戰略合作,而後睽違7年赴中,也可望在中印關係中起到關鍵作用,不過雙邊關係的改善幅度還須觀察。
姚遠梅指出,莫迪訪中背後主要與美印關稅爭端相關,她提到,莫迪近期表示,堅決捍衛印度中小企業、個體經營者及農民利益,印方立場明確,這凸顯莫迪此次訪中可能用以平衡美國壓力,同時透過與中國及日本的互動,增強印度的多邊外交空間。
此外,莫迪先訪日本再訪中國,且避開九三閱兵,也被視為印度在二戰歷史問題上與日本存在某種默契,尤其在日本侵華歷史認知上保持距離。姚遠梅指出,這種安排透露出印度外交在歷史敏感議題上的策略考量。
莫迪此次赴陸,外界關注是否能讓中印關系逐步開啟正向互動。姚遠梅表示,雖然訪中具有積極象徵意義,但考量美印關稅問題、印度在中印邊界及經濟事務上的政策立場,中印關係如何具體改善仍需謹慎觀察,莫迪此行凸顯印度在國際政治中追求多邊平衡、應對區域安全與經濟壓力的戰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