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批民進黨扭曲抗戰史 唐湘龍:賴清德心態上視日本為「祖國」

資深媒體人唐湘龍今天(26日)出席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座談會,抨擊民進黨政府利用抗戰歷史為政治服務。圖/記者高陸攝
資深媒體人唐湘龍今天(26日)出席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座談會,抨擊民進黨政府利用抗戰歷史為政治服務。圖/記者高陸攝

總統賴清德15日因在抗戰勝利紀念日提「終戰」不提「抗戰」引起各界抨擊。資深媒體人唐湘龍今天(26日)批評,民進黨政府利用抗戰歷史為政治服務,心態上還把日本視為「祖國」,呼籲兩岸應共同整理並正視這段歷史,以免台灣在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中淪為犧牲品。

社團法人對外關係協會今下午舉辦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座談會,出席人員包括前外交部長林永樂、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政大歷史系退休教授周惠民、資深媒體人唐湘龍先生、前台大校長管中閔。

唐湘龍開場即指出,台灣社會對抗戰史的理解,多半被政黨依照自身需求重新演繹,他以「二戰中台灣究竟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為例,直言台灣當時屬於日本領土,實際上是戰敗的一部分,三十萬台灣人隨日本參戰,甚至有人在戰後遭軍事審判,雖然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這些人被「轉換身分」成為戰勝國一員,但民進黨卻選擇忽視這段複雜歷史,反而在心態上把日本視為「祖國」,導致歷史認知嚴重扭曲。

唐湘龍進一步指出,日本在戰後雖「認輸」卻未真正「認錯」,未曾徹底反省戰爭責任,而台灣部分懷有「日本情結」的人群,長期在矛盾中無法處理與日本的關係,甚至在學術與政壇上,使用「終戰」等帶有親日立場的詞彙來重塑歷史敘事。

唐湘龍批評,當前民進黨政府不僅在歷史定位上模糊,戰略與外交上也陷入被動。他提醒,今年是1945年戰後八十周年,本應是反思歷史的契機,但台灣卻在國際舞台上愈加孤立,而川普政府28位主要內閣成員無一人訪台,顯示美台高層缺乏真正感情聯繫;相較之下,大陸領導層對台灣有更深層的熟悉與情感,然而,在民進黨執政下,兩岸與美台關係全面中斷,使台灣戰略地位逐漸被掏空。

談及台灣史研究,唐湘龍直言,台獨勢力高漲,卻缺乏真正的學術基礎,他回顧十多年前台灣史研究一度興盛,如今卻乏人問津,因為脫離中國史,台灣史本身是「空的」。他認為,即便從日本殖民視角重新包裝,也難以形成有深度的成果,「這樣的歷史空心化,只會助長政治操作而無法支撐台灣的長遠發展」。

比較抗戰時期的國際環境時,唐湘龍強調,中國最艱困時期獲得的主要援助其實來自蘇聯,美國則在1937年前仍與德日保持良好關係。他指出,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根本原因是大東亞共榮圈計畫南進,不可避免與美國在菲律賓發生衝突,台灣因地處巴士海峽要衝,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他提醒,這些歷史並未結束,類似的地緣矛盾將在未來兩岸關係中重現。

唐湘龍還提到,台灣社會缺乏戰爭記憶,他提及父親曾親身參軍,見證戰爭殘酷,但台灣未曾直接遭受大規模屠殺,相較琉球、菲律賓、日本本土與大陸,台灣反而是「意外幸福的一群人」,因此,台灣人面對戰爭歷史往往流於表面,難以真正理解其中的代價。

唐湘龍呼籲,兩岸應共同整理與修訂抗戰史,而非糾結誰的貢獻更大。他強調,當前台灣過度依賴軍事、忽視政治,是錯誤方向,一味增加軍費,只是替美國繳交「保護費」,卻無法改變亞太力量對比,他主張「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必須以政治作為穩定基礎,讓兩岸關係「穩下來」,否則即便軍事準備再多,台灣終將淪為中美對抗下的犧牲品。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