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進黨主席投書反省大罷免 李文忠:廣納團結避免極端化

兩波大罷免最終綠營以全敗收場,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在媒體投書,大罷免「排他」氛圍,把不同意者都打成親中的極端作為,反製造了「他者」。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左2)在823前夕出席國民黨新店選區立委羅明才(左3)的反罷造勢。圖/中央社
兩波大罷免最終綠營以全敗收場,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在媒體投書,大罷免「排他」氛圍,把不同意者都打成親中的極端作為,反製造了「他者」。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左2)在823前夕出席國民黨新店選區立委羅明才(左3)的反罷造勢。圖/中央社

歷經逾半年的兩波大罷免,最終以全敗落幕。雖未改變國會結構,卻被視為對執政黨投下不信任投票。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昨(25日)在媒體投書,直言運動雖展現民主韌性,卻因缺乏「廣納」與「團結」而功敗垂成。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肯定王興煥的理性檢討,並警告本土政治須避免陷入極端與排他。

大罷免排他氛圍 反而製造「他者」

王興煥在《自由時報》的這篇題為〈在大罷免中成為「他者」?〉的投書指出,捲動台灣公民社會超過半年的大罷免運動,最終以○席結果落幕;不只無法改變國會結構,甚至成為對執政黨的不信任投票。不以成敗論,我們固然肯定這是一次公民社會的普遍啟蒙與深度耕耘,厚植了民主韌性,功不唐捐;但大罷免為何功敗垂成?我們應理性、誠實地面對各方分析,才不至於讓耳目繼續蒙蔽在厚實的同溫層效應中。

王興煥說,必須承認,大罷免並沒有成功執行最重要的條件—廣納,包括社會議題與政治光譜的廣納。親共的國民黨立委固然必須罷免,不代表百工百業遭遇的問題不存在,如長久的相對剝奪感與貧富差距問題、高雄光電板問題、中正路改名的問題,甚至是與726同步的南部颱風災情。

他說,以台灣的憲政設計,行政權仍佔優勢,也就是說執政黨(政府)必須承擔責任,但是我們看到社群平台充斥「這些問題先別談,一切等大罷免之後再說」的聲音。更嚴重的是,同溫層出現一種極端氛圍,將一切可能損及執政黨支持度的議題都視為雜音,甚至滑坡為:「批評執政黨」等於「反對大罷免」等於「中共同路人」。

王興煥認為,「反共」作為大罷免訴求沒問題,問題出在整體氛圍極端化:單一主旋律當道,拒絕廣納關心各種議題的聲音成為「我們」;許多人被焦慮狂熱的大罷免火焰灼傷,成為「他者」。

王興煥說,大罷免不只要廣納對執政黨的批判,還必須廣納不同政治與政黨光譜。他說,「大罷免為台灣劃下的政治紅線—不得以中國利益在台灣亂政—是必要的,但包括我在內的大家有沒有盡力團結紅線之內的一切盟友?」

投不同意不等於親中 而是拒絕民進黨

他認為,根據長年的身分認同民調,在台灣想當中國人的比例,只剩5%甚至更低。所以罷免投下不同意票的公民,絕大多數不是親中親共,而是拒絕民進黨,或拒絕執政黨獨大。我們都知道大罷免要避免形成「民進黨 vs.國民黨」甚至是「執政黨vs.在野黨」的認知,但很遺憾,我們沒有成功說服社會這場大罷免不是藍綠對決。

王興煥最後表示,「不信任執政黨的民意不等於統派,不是他者,這些民意需要疏導,不能放任成為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政治底氣。」他認為一個政黨無法同時執政又在野,民進黨有肩負本土執政任務,但需要其他忠於台灣的在野政黨,集結成長為第三勢力與反對黨的新選擇,讓台灣的政治結構,朝野都是以台灣利益優先。

1973年生的王興煥,原為台灣基進秘書長,2023年1月接黨主席,以筆名「格瓦推」發表文章。在政治立場上積極主張台灣獨立,並終結中華民國體制,以住民自決開創「台灣新共和」。

李文忠:避免排他與過時沙文主義

對此,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表示,王興煥的省思點出關鍵,「廣納」與「團結」是未來的方向。他批評部分罷免參與者將焦慮情緒推向極端,無視於主張短期內統一或接受北京統治的人不過2%至3%,卻把藍白全盤染紅,把對手推向對岸,進一步造成在野的仇恨與年輕人、中間選民的疏離。

李文忠說,台灣需要基進黨與台聯黨堅守本土立場,也需要時力等政黨反映多元與公平。當前仍必須在民進黨領導下「分進合擊」,而最不需要的是「偏執、排他、過時的本土沙文主義」,因這不僅無助團結與擴張,更將削弱執政基礎,對台灣發展有害。

726首波大罷免以「24+1:0」大敗,民進黨內部並無太多檢討聲音。總統兼黨主席賴清德在7月30日的首場中常會上「向公民團體致歉」,此外他說,「民進黨將在8月23日第二波罷免投票中『繼續與公民並肩同行』,中央黨部與地方黨公職會全力支援公民團體,一起走完最後一哩路。」直至823再全敗,賴清德才提出「調整隊形」、施政順序、行政立法溝通、財政經構」四大方案,雖表態虛心傾聽民意,但也未向全民道歉。

不過兩波大罷免全敗後,已激起不少綠營人士的反省。綠委邱議瑩在24日透過社群平台說,「公投結果與原先預期差距很大,這是對民進黨的一大警訊。民進黨必須深刻檢討施政問題,尤其是能源政策,才能再次獲得人民支持。」綠委林俊憲將進行政策檢討,吳思瑤則辭卸了立院黨團幹事長。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已表示,內閣改組一周內完成,但仍看不到主要的檢討。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