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近七成勞工薪資低於平均數 為何民眾愈努力愈貧窮?

李貴敏/現任律師

主計總處8月11日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受僱員工的平均經常性薪資為47608元,但中位數僅有38141元。低於平均月薪的人數比例攀升至69.81%,創下統計以來新高。縱使平均數被少數高薪拉高,多數人的薪水卻依舊被牢牢壓在平均線下。

再看薪資分布,最低1成的受僱者經常性月薪僅有28590元,而最高1成則為78594元,差距逾5萬,倍數近2.75倍。年輕世代處境更顯尷尬,未滿30歲的薪資中位數只有31537元;產業間的差距同樣明顯,金融保險與資通訊的平均薪水直逼70000元,但住宿餐飲卻只有35000元,行業斷層清晰可見。更令人無奈的是,即便名目薪資有所上升,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幅度卻僅約1%。

這些並非景氣短暫的起伏,而是結構性的訊號。經濟學家凱因斯提醒過,收入較低的人,往往必須把大部分所得用於日常開銷,幾乎沒有餘力存下來。如今,近7成民眾薪資落在平均線下,就意味著龐大的中低收入群體多把薪資全部用在日常必需支出,使得自由支配的消費空間更加縮減;也因此壓抑了餐飲、文化、休閒等非必需性產業的成長,使得台灣經濟愈加依賴出口市場,抗風險能力自然也變得薄弱。

外部逆風更讓情勢雪上加霜。美國對等關稅的陰影持續籠罩,企業前期靠著加班備貨應對,如今卻得面對訂單流失與利潤被擠壓的現實。利潤一旦變薄,調薪的意願自然下降,市場上關於無薪假與裁員的消息此起彼落,人人心裡難安。主計總處也提醒,關稅效應真正顯現要等暑期過後,屆時製造業工時恐將放緩。這不是冰冷的統計,而是一道道家庭餐桌上的警訊。外部挑戰逐步逼近,人民真正需要的,不是華麗的口號,而是口袋裡實實在在能多出幾張鈔票的辦法。

生活的真實感受更無法被數據掩蓋。yes123求職網的調查顯示,高達51%的勞工自認為是「月底吃土族」,其中甚至有30.3%的人需要借貸度日。若要脫離「薪貧族」,勞工認為平均薪資至少要增加10892元,但超過83.6%憂心,受到全球關稅戰與經濟不確定性影響,下半年恐怕連加薪的希望都渺茫。物價節節上升,薪資卻原地踏步,許多人被迫兼職斜槓、節衣縮食,祗覺得日子過得步步艱難。

最刺眼的,往往是媒體上「平均薪資再創新高」的新聞,畫面熱鬧非凡,但實際上,多數人的荷包冰冷、生活窘迫。台灣的平均薪資被少數高薪族群拉高,但大多數人的薪水卻多年停滯。這種差距讓一般人感覺自己愈來愈被落在後面,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與不公平感。當大家覺得制度只照顧少數特權者,對整體社會的信任就會動搖。結果是,人們之間愈來愈缺乏信任,彼此防備,甚至互相指責,社會逐漸被撕裂,合作的可能性自然愈來愈低。

若把視野再放遠,國際比較更顯得刺目。CEOWORLD 最新調查顯示,以稅後平均月薪來看,瑞士高居榜首,台灣則排在第41名,僅約1870美元,在亞洲四小龍墊底,還輸給澳門、愛沙尼亞、捷克等地區。真正的問題不在名次,而在結構。台灣的薪資基礎淺薄,扣除勞健保與各種提撥後,實際入袋更是有限。政府以「多數人不用繳稅」自我安慰,還說是稅制優化的成果,無異於對著空碗吹牛。話說得再漂亮,碗裡也不會憑空多出一口飯。重點應該是如何讓薪資本體實質提高,而不是依靠數字幻術掩飾蒼白的現實。何況,該份調查也一再提醒,這些數據包括本薪、獎金與津貼並扣除社會保險後的淨薪,台灣的「薪情」輸在起跑線,絕非話術能顛倒黑白。

《詩經》有言:「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人民的期待從來不過分,只希望工作有所得,稅款能繳清,孩子可以平安長大,父母能獲得照顧。這幾年,我們在「看得到」與「摸不到」之間不斷拉扯,聽過太多華而不實的口號,大家反而更懂得斤斤計較手中那幾張鈔票。真正當務之急,是把政策的焦點從「平均的幻象」轉回「多數的現實」,讓薪資本體成長,讓中位數抬頭,讓服務業有能力提升生產力,讓年輕人的第一份薪水不再只是勉強糊口。等到那一天來臨,不必有人歌功頌德,街頭的燈火自然會映照出踏實的笑容。那時候,我們談的,不再是漂亮的數字,而是每個家庭餐桌上,真的多出的一道菜。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