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數字背後的真實困境:薪資6萬 生活卻越來越難

李貴敏/現任律師

當主計總處公佈五月平均總薪資突破六萬元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彷彿台灣經濟正昂首闊步,邁向繁榮。然而,這份光鮮的數據背後,卻隱藏著大多數人民的辛酸與無奈。六萬元的平均總薪資聽起來令人鼓舞,但細究之下,卻是「被平均」的假象。端午節的節金、臨時加班費的挹注,以及高薪產業的極端值,將這數字硬生生拉高,也掩蓋了大多數勞動者的真實處境。實際上,經常性薪資中位數僅有三萬八千餘元,遠低於平均值,這才是大多數家庭每月實際拿到的收入。當物價飛漲,房租、柴米油鹽無一不貴,這微薄的收入如何撐起一個家的溫飽與夢想?

更令人心頭一沉的,是112年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數據。688萬戶申報中,超過四成,即約301.8萬戶免繳稅,這意味著這些家庭的年收入未達起徵點。以雙薪夫妻加一個5至18歲孩子的家庭為例,年收入93.8萬元以下就未達起徵點,相當於月收入不到7萬元(包括12個月基本薪水與1.5個月年終獎金)。試想,一個三口之家,僅有7萬元的月收入,如何應對房租、伙食、教育費,甚至孩子的補習費?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這些家庭為了讓孩子不落人後,咬緊牙關送進補習班;為了維持基本生活,他們精打細算每一分錢,連休閒與娛樂的空間都無法享受。這樣的日子,怎會有「平均薪資六萬」的幸福感?數據的光環,根本無法掩蓋基層民眾的艱辛。

回顧11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數據進一步揭示了台灣社會的兩極化。報告顯示,最高5%家庭的平均收入高達540.8萬元,而最低5%的家庭僅有4.3萬元,差距高達125.8倍。這樣的懸殊,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冰冷對比,更是台灣貧富差距之大。底層家庭在物價高漲的壓力下,連基本開銷都捉襟見肘。報告中提到,84.5%的家庭擁有自有住宅,這看似穩定的數字,卻難掩租屋族的困境。約300萬的租屋族,面臨著不斷上漲的租金,房租指數年增率更是高達2.3%,迄今仍未見止漲的趨勢。這樣的居住環境,如何讓人安身立命,追求更好的未來?

台灣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無疑是推動特定地區所得增長的引擎。新竹市以平均所得176.2萬元蟬聯冠軍,台北市與新竹縣緊隨其後,這些地方與竹科、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息息相關。然而,這些繁榮的果實並未均分到每一個人的盤中。台東、屏東、南投等地,平均所得仍在85萬元以下,貧富差距的鴻溝顯而易見。即便政府強調吉尼係數低於美國、英國、日本等國,也試圖以數據粉飾太平,但人民的生活感受,又豈能用虛幻冰冷的數字來概括?當市場物價節節攀升,薪資成長卻追不上通膨的腳步,民眾的荷包日漸乾癟,心中的無力感也隨之日增。

令人感到心痛的是,女性經濟戶長的處境。報告指出,女性戶長的比例逐年上升,顯示政府在推動女性經濟自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這些女性往往承擔著雙重負擔,她們既要支撐家計,又要照顧家庭,壓力可想而知。儘管她們在職場上拼搏努力,卻可能仍難以擺脫低薪的困境。這樣的「進步」,到底有多少實質意義呢?社會的進步,不該只是停留在數據的表面,而應該讓每一個為生活奮鬥的人,都能感受到實際的改變與提升。

時代在變,科技日新月異,經濟結構也在重塑。半導體、資訊科技等高薪產業的崛起,使得少數人得以乘風破浪,但更多人卻在浪潮中掙扎求生。年輕人面對高房價,望屋興嘆;中年人背負養家重擔,喘不過氣;老年人則在醫療與生活費的雙重壓力下,難以安享晚年。政府的政策,就算能在統計報表上畫出一道道亮麗的弧線,但人民的心聲,卻在這些數字之外,低迴不已。

古人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這句詩,穿越千年,依然道盡了庶民的心酸。當前的台灣,看似繁花似錦的數據,卻難掩底層民眾的苦楚。政府的財經政策,應當以民為本,莫忘世上苦人多。那些在數據背後默默掙扎的家庭,他們的需求與困境,才是政策應該回應的核心。或許,當我們不再被平均數字蒙蔽,真正傾聽人民的心聲,才能讓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與希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