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民眾黨兩年條款的政治豪賭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右2)拋出參選新北市市長震撼彈,如何在新北市複雜選民結構中,突破藍綠傳統板塊?備受矚目。圖為黃國昌17日出席活動時受訪。圖/中央社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右2)拋出參選新北市市長震撼彈,如何在新北市複雜選民結構中,突破藍綠傳統板塊?備受矚目。圖為黃國昌17日出席活動時受訪。圖/中央社

黃靖麟/國立大學副教授
 
對於台灣民眾黨堅持其不分區立委「兩年條款」,要求現任8名立委於2026年初離任,由後續名單遞補的決定,筆者認為這是一場極具開創性,卻也充滿政治風險的實驗。此舉不僅衝擊了傳統的政治倫理與選民期待;同時也揭示了民眾黨對於人才培育、政黨發展,乃至於對2026年地方選舉布局的深層焦慮與獨特思考。此利弊得失,值得我們用更宏觀的視角來剖析。
 
理想主義的火炬:打造人才活水庫
 
從正面的角度觀之,民眾黨這項制度的確體現了其創黨主席柯文哲的核心理念——打破傳統政治窠臼,建立一個人才能夠快速流動與成長的平台。柯文哲過去在臺北市政府任內,便以啟用大量「素人」參政聞名,其核心思想在於,政治不應是少數人的禁臠,而應是廣納百川的專業競技場。這項「兩年條款」可謂是此一理念在國會層級的延伸與實踐。其初衷,在於避免政治人物因長期安逸於國會殿堂而與民意脫節,同時給予黨內更多有志之士一個歷練的機會,打造一個源源不絕的人才活水庫。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維·S·費爾斯通(Harvey S. Firestone)曾言:「領導者最重要的天職就是人才的成長與發展。」(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is the highest calling of leadership.)將此話語置於政黨政治的脈絡下,柯文哲的這項制度設計,顯然懷抱著透過制度化革新,加速人才養成,進而鞏固政黨根基的理想主義色彩。因此透過強制輪替,民眾黨得以在短短一屆立委任期內,讓近17位黨內菁英擁有「國會議員」的資歷(按:此應包括先前已提出辭呈的吳春成)。這不僅能快速擴充黨內的人才庫,讓更多人熟悉國會運作、法案攻防與政策論述,更能藉此考核其政治潛力與實戰能力。對於一個成立僅數年的新興政黨而言,快速培養出具備全國知名度與即戰力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無疑是其能永續發展的關鍵。
 
現實主義的質疑:權力鬥爭的耳語
 
然而,理想的豐滿往往對照著現實的骨感。「兩年條款」自提出以來,便飽受來自各方的質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民眾黨前秘書長謝立功的公開質疑。他曾透露,當初這份「兩年條款」的承諾書,並非所有不分區立委都簽署了;此話一出,無疑為這項制度的正當性與執行力蒙上了一層陰影。

外界的質疑可以歸納出下列諸點:首先,對選民的責任問題。不分區立委雖由政黨提名,但其選票仍是全國選民一張張投下,任期未滿即「被請辭」,是否尊重民意的託付?其次,立委的專業性與問政的延續性。一個法案的推動、一項政策的監督,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累積,兩年時間對一位新科立委而言,可能剛熟悉國會生態,就得打包走人,這對問政品質無疑是一大耗損。

再者,這也指向了權力鬥爭的耳語。批評者認為,這項條款與其說是為了培養人才,不如說是柯文哲與黨內核心鞏固權力以確保黨籍立委「聽話」的工具。透過掌握提名與更換的權力,黨中央得以對不分區立委擁有絕對的主導權,防止任何「失控」的可能。這種「忠誠度」先於專業能力的潛台詞,讓這項制度的理想性大打折扣;也讓外界質疑,這究竟是一場為了政黨長遠發展的「公心」,還是一齣為了個人權力穩固的「私心」?
 
棋局的下一步:戰將轉戰地方與新血的注入
 
無論爭議如何,隨著時間的推進,棋局的下一步已然清晰。對於即將卸任的7位立委,包括黃國昌、黃珊珊、陳昭姿、麥玉珍、林國成、林憶君及張啓楷等人(按:劉書彬係遞補吳春成,渠的任期於2027年結束),他們的下一步動向,將是牽動2026年地方選舉的關鍵。黃國昌似乎已經進入「更重要的戰鬥位置」,這是篤定參選新北市長的同義詞;黃珊珊是否再次挑戰台北市長,也備受關注。其他人則可能投入其他縣市首長、區域立委選舉,或是在黨務系統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民眾黨的算盤是,將這些在國會累積了兩年聲量與經驗的「戰將」,轉化為開拓地方版圖的「活棋」,以母雞帶小雞之姿,力求在藍綠夾殺的地方選戰中殺出重圍。

即將遞補的新血,也各有其專業背景與長處,或能為民眾黨帶來更多元的政策論述與專業形象。本次遞補有較多學界出身的立委,他們可能在法案的細膩度與政策的深度上有所貢獻;但也面臨挑戰:如何在僅剩的兩年任期內快速上手,做出成績,並在此「強人光環」極強的政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發出自己的聲音。
 
結論:政黨發展的險棋與黃國昌的新北之路
 
總體而言,民眾黨的「兩年條款」是一步險棋,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實驗。從政黨發展的高度來看,此舉確實展現打破常規、力求創新的企圖心。若能成功,民眾黨將能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輪替與培育機制,為其長遠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石。然而,其潛在的風險亦不容忽視,包括對選民責任的輕忽、問政品質的耗損,以及可能引發的內部權力矛盾。這項制度的成敗,端視民眾黨如何化解外界的質疑,並證明其卸任的「戰將」與遞補的「新血」,都能在新的戰鬥位置上發光發熱。

至於眾所矚目的黃國昌,參選新北市市長的可能性,在此制度的推動下,已然從「可能」趨近於「必然」。卸下不分區立委的身分,為他投入地方選舉提供了正當性與舞台。以其全國性的高知名度與強悍的問政風格,黃國昌無疑將為新北市長選戰投下一顆震撼彈。然而,他所面臨的挑戰也極為巨大。如何在缺乏地方組織根基的情況下,將空中的聲量轉化為陸地的選票?如何在新北市的複雜選民結構中,突破藍綠的傳統板塊?以及,如何說服選民,一個以「揭弊」聞名的戰神,同樣具備治理一座近半千萬人口大城市的細膩與耐心?這將是黃國昌,也是民眾黨在走、下這步險棋後,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而這場2026年的前哨戰,也將成為檢驗民眾黨,在這場政治豪賭最終是贏是輸的關鍵試金石。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