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新一輪懲罰性關稅與軍費要求的歐亞多國,正以暫停或取消軍備採購向華府施壓,矛頭直指川普最在意的戰機。西班牙因反對北約新設5%國防支出目標,與華府交惡後放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F-35匿蹤戰機訂單;瑞士在美國高額關稅衝擊下,面臨跨黨派壓力要求撤銷F-35採購案;印度則因關稅飆升據報將暫停購入美製戰鬥車。這顯示對川普關稅政策的抵制情緒正蔓延,並已形成迄今最具體的反擊之一。
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報導,這些行動均發生在過去兩周,顯示川普經濟政策的影響正衝擊盟邦,迫使各國政府重新評估與美國的防務關係,也加深美國軍工產業對報復行動的憂慮,擔心此類保護主義將危及軍售、削弱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武器供應國的地位。
雖然多數盟友未急於撤回早已規劃的採購,但西班牙、瑞士和印度的動作反映出對川普全球貿易操作的抵制情緒擴散,並形成迄今最具體的反擊之一。
前五角大廈歐洲與北約政策官員湯森德(Jim Townsend)形容,對於多年來被美國敦促購買美製裝備的盟友而言,這些關稅就是「一根巨大的中指」。「所有這些國家都覺得被美國傷害了。」
由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生產的F-35對經濟動盪尤其敏感,零件來自全球逾百家供應商,大額海外訂單有助壓低單價。一旦有國家退出或減單,成本將全面攀升。西班牙與瑞士的訂單總額約150億美元,各自購買數十架戰機。
西班牙放棄F-35後,數十億美元可能轉向由英、德、義、西共同製造的颱風戰機(Eurofighter Typhoon)及法德共同研發、預定2040年代服役的下一代匿蹤戰機與無人機系統「未來空戰系統」(Future Combat Air System)。西班牙官員表示,這是為了維護工業自主、強化歐洲供應鏈及尋求更可靠的夥伴。
此舉在政治上也對部分歐洲國家有利。一名歐盟高層官員指出,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ánchez)的反應符合左傾支持者的立場,「對桑切斯而言,把自己塑造成川普的受害者,正好合適」。
瑞士2021年以公投僅逾半數的微弱優勢通過採購36架F-35,新的美國關稅再度引爆政治爭議。當美國關稅飆升至39%時,瑞士國會推動取消採購,但政府本周重申將購買,並下令展開審查,預計11月作出決定。瑞士官員表示,因美方尚未確定最終價格,合約仍受通膨、原物料漲價及關稅影響,額外成本恐高達16億美元。
其他潛在買家如葡萄牙,也因質疑美國可靠性而延遲決定。洛克希德馬丁指出,英國、丹麥與比利時近期已宣布各自採購至少10架F-35。洛克希德發言人洛倫澤蒂(Jacqueline Lorenzetti)表示:「外國軍售屬於政府對政府交易,此事應由美方或相關國家政府處理。」
白宮則為川普的關稅辯護,稱其為經濟利多,並強調他推動北約國防支出承諾提高至GDP的5%,預料將使美國軍火製造商受益。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說:「川普總統對美國軍工基礎的支持,為數十年來之最,包括向北約盟國出售美製武器,將為美國企業創造數十億美元收益。」
一名前五角大廈官員指出,即使失去西班牙或瑞士的訂單,短期內對生產影響不大,因為這些戰機至少一年後才會進入生產線,其他客戶可以取代。但若外國買家持續流失,將推高全機隊價格,這對F-35本已存在的成本壓力更是雪上加霜。例如德國為部署三十多架F-35,正重建布歇爾(Büchel)空軍基地,成本已從15億美元飆至近23億美元。
川普的關稅與公開施壓,也助長歐洲在武器領域推行「歐洲製造」的戰略目標。但多位歐洲官員警告,短期內歐盟軍工業仍難以完全取代美製裝備,自主化須逐步推進。
影響也可能延伸至歐洲之外。路透報導,印度因川普將印度商品關稅翻倍,而延遲採購美國武器,包括史崔克(Stryker)戰鬥車與標槍(Javelin)反坦克飛彈。印度官員雖否認,但事件凸顯緊張升溫。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對關稅的回應,是公開重申印度與莫斯科的「特殊且優先的戰略夥伴關係」。美國對印度的軍售案仍有數十億美元在審批流程中,若印度收手,美方將面臨挑戰。
前美國空軍部長肯達爾(Frank Kendall)指出:「我們花了逾十年加強與印度的關係,對印度徵收如此高的關稅,將對雙方關係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不過,武器供應鏈往往比這些決定反映的更複雜,F-35這種兼具匿蹤性能、先進感測器與多用途特性的新一代戰機尤其如此。
美國防務產業顧問公司AeroDynamic Advisory董事總經理阿布拉菲亞(Richard Aboulafia)說:「就算未來換上共和黨或民主黨的新政府,想要修補這些嚴重損害,也得花很長時間才能重新贏回信任;而這個產業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