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七二一方針」的真偽:一項基於史料的考證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長期以來,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敘事中,流傳著中共採取「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簡稱「七二一方針」)的對日抗戰策略。此一說法最早於1937年至1940年代間,由當時國民政府廣為宣傳。前總統蔣介石曾在公開談話中多次引用此語,指控中共「陽奉陰違」、企圖「借抗戰壯大自身勢力」。當時的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在1940年亦刊文指控中共「消極抗戰」,試圖引導大眾相信此一說法。然而,這一說法從未出現在中共官方,或第三方正式的會議記錄與文獻中,迄今無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可供佐證。

但我們可從客觀的第三方記錄與學術研究,探討「七二一方針」的真實性。首先,共產國際駐延安聯絡員兼記者弗拉基米洛夫(Peter Vladimirov),於1942–1945年間親歷延安特區,並將見聞詳實記錄於其日記中。這部最早於1973年在蘇聯出版的《延安日記》(中譯本),詳細記錄了延安黨政軍的討論脈絡與抗戰行動,但從未出現任何關於「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的量化表述。

其次,西方學者的研究也對此提供佐證。如英國歷史學者米特(Rana Mitter)在其著作《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中指出,國民黨的宣傳常試圖弱化中共在敵後戰場的貢獻,這與「七二一方針」的政治動機相符。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中國:傳統與變革》(China: Tradition & Transformation)中也提到,國共在抗戰時期的競爭,導致大量不實指控的流傳。時至今日,當代中國大陸、臺灣與海外的抗戰史學者,亦普遍未在任何中共會議記錄或毛澤東文集中發現這種「量化抗戰比例」的說法。

事實上,中共的實際策略,可從其官方史料中得到驗證。中共官方組織,如新華網與中央黨史研究機構,曾多次在相關文件與評論中強調,「七二一方針」完全失實,扭曲了中共在對日抗戰中的實際戰略。官方強調,其主軸始終是「全民族抗戰」、「敵後游擊作戰」與「建立根據地」,而非偏安發展、敷衍抗戰。

最能證明這一點的,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於陝西洛川召開的擴大會議。會中通過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主張:堅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動員全民參與全面持久戰爭;推動民主政治改革;發展敵後根據地,並在與國民黨合作抗日的同時,保持自主性。該會議的核心戰略是:發動群眾、靈活機動、游擊為主,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以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

根據中共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會議記錄,毛澤東在會上強調「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方針,旨在分散日軍兵力,與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形成互補,其中並無任何「七二一方針」的策略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在抗戰中確實利用敵後根據地擴大軍事與政治影響力,這與國民黨的指控有部分事實重疊。然而,這與「消極抗戰」並非等同。「七二一方針」的量化表述過於簡化且缺乏證據支持。正如《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爭》一書所提到的,中共的策略是在抗戰中壯大自身,但同時也透過敵後游擊戰有效牽制日軍,以減輕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

「七二一方針」之所以廣為流傳,一方面來自國共內戰時的輿論攻勢,另一方面則因部分後世媒體,或評論未經查證而不斷複製引用。這類說法雖便於簡化歷史敘事,卻掩蓋事實的多元與複雜性,長期誤導大眾對抗戰史的理解。

綜上所述,所謂「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實為國共內戰時期所用的政治宣傳語,並無任何中共黨內文件或可信史料為依據。中共在抗戰中的實際政策與行動,應以洛川會議等原始資料為準,而非道聽塗說的政治語言。還原歷史真相,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公共論述品質的基本要求。唯有摒棄政治神話,回歸史實基礎,才能讓當代社會更清楚地認識中國近代史的複雜面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