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頌安/醒吾科技大學副教授
石榴原產於波斯,後來傳入西域,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石榴種子,從此石榴才傳入中土廣泛種植。後來慢慢地石榴國人除了食用之外,把石榴花搗之擠汁,用來印染綾羅綢緞,做成鮮紅耀眼的裙子,這種裙子被稱之為「石榴裙」。
石榴裙到南北朝時期才出現,到了唐代玄宗朝,楊貴妃很喜歡穿著這種耀眼鮮紅的石榴裙,因而流行於天下。玄宗為了尊寵楊貴妃,下旨見貴妃者必須行跪拜之禮,不然的話就以欺君之罪議處。於是就有了我國流傳一千多年的「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諺語產生。
我國除了石榴,還有很多外來的物種,在我國普遍種植或成長,由於年代久遠,所以國人常常以為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試舉以下一些動植物供大家參考。
「蘋果」
大家喜愛的水果蘋果,香甜可口,原產於歐洲小亞細亞及高加索地區,直到元朝末年才傳入中國,最初傳入的時候,只有宮廷帝王之家才能享用,慢慢地種植普遍了,才成為民間大眾的果品。
「玉米」
玉米在我國最早的記載是在明代嘉靖39年(公元1560年),出於甘肅的《平涼府志》中,當時稱為「番麥」。如今閩南語中大家仍然用「番麥」稱之,由於玉米由歐洲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再傳至澳門、閩浙等地,再廣傳至全國各地。所以玉米的稱呼特別多,據說中文的俗稱竟然有上百種之多。粵語稱為粟米、閩東有稱之為油甜包、潮汕稱作薏米仁、蘇州稱為御麥、浙江地方有稱之為六穀、客語普遍稱之為包粟,蘇北地區稱為棒頭 ⋯ 玉米、地瓜、南瓜等雜糧由外國慢慢傳入中土,由於不像水稻等植物需要大量用水,一般缺水比較乾旱的地區也可以生長,解決了人口增加吃的問題,所以我國的人口,到了明末清初增加上億。
「蠶豆」 「花生」「馬鈴薯」
「蠶豆」也稱為寒豆、胡豆、羅漢豆,在元朝由波斯傳入中國,到了明代普遍種植。「花生」,國人非常喜愛,也特別稱之為「花生米」,和馬玲薯(土豆)一樣原產於南美洲的祕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回到歐洲西班牙,再傳至亞洲的菲律賓,到1530年左右慢慢傳入中國。這些容易種植生長的雜糧,對於中國人口的增長有鉅大的貢獻。在清代亁隆末年「花生」還是國人筵席上的珍品。
「辣椒」
中國傳統辛香之料是花椒、薑之類,「辣椒」最初傳入中國是觀賞之物。雲貴 四川 湖南吃辣椒是在乾隆年間,直至道光以後國人才普遍食用。
「棉花」
棉花原產地也是在南美洲的祕魯等地,西班牙人到了新大陸,發現這些「長在樹上的羊毛」,把種子帶回到歐洲種植。後來從歐洲傳到西班牙殖民地亞洲的菲律賓等地,再由菲律賓傳入我國。
「番薯」
番薯也稱之為地瓜,各地還有其他很多名稱。番薯的傳入中土和玉米等雜糧一樣,解決了吃的問題,對我國人口的大增有非常大的功能。參看我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番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16世紀中期在西班牙廣泛種植,後來大約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至1620年間)傳入呂宋(即菲律賓)。我國福建商人陳振龍,私下將蕃薯藤綁在麻繩中引入中國的。
「獅子」「長頸鹿」
「獅子」不是我國原生的動物,但是牠的形象卻是深植人心。古時候朝堂、廟宇、豪門大宅大多有鎮宅的大石獅。獅子大約在漢代由印度,經過西域傳入我國。漢順帝時有「疏勒王來獻犀牛 獅子」的記載。由於佛教傳入中國,附刻有獅子的佛像,引起了國人的注意,加以模仿,更進而創作,於是獅子成了我國人的吉祥物。「長頸鹿」,閩南語稱之為「麒麟鹿」,原來明朝鄭和下西洋,航行至非洲,見到了長頸鹿,十分稀奇,聯想到我國傳說中的瑞獸~「麒麟」,於是帶回國呈獻給明成祖,以示祥瑞之兆。鄭和下西洋,大陸沿海的江浙閩粵各省受到影響較大,因此閩南閩中各地習稱長頸鹿為麒麟鹿了,所以長頸鹿和獅子等動物都是外來的物種。我國外來的動植物很多,聊舉一些例子,給大家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