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美關稅超過20%重創台灣傳統產業,全國總工會警告,不但傳產受到衝擊,就連農漁業也難以倖免,政府若不立即拿出對策,恐將引爆大規模失業潮;《紐約時報》提及,鄰國日本、韓國的輸美關稅都低於台灣,恐進一步削弱台灣出口競爭力,而最大輸家是傳統製造業。
經濟部證實,輸美關稅是原有稅率再加20%,全國總工會9日向「聯合新聞網」表示,這已對工具機、機械、資通訊、扣件、螺絲、腳踏車、紡織成衣等傳統產業造成衝擊,連農漁業也難以倖免,政府若無立即對策,恐將引爆大規模失業潮。
總工會指出,業者普遍反映,關稅加上台幣匯率波動等因素,成本全面飆高,台灣傳產競爭力正急速下滑,雖然傳統產業只占出口兩成,卻養活全台8成勞工,若不立即採取對策,產業外移與失業潮恐在短期內同步發生,恐將引爆大規模失業潮,甚至引發嚴重社會問題。
《紐時》引述投顧公司「藍濤亞洲」(FCC Partners)說,面對高於日韓的輸美關稅,台灣最大的輸家是傳統製造業,因為除了晶片半導體,台灣也是金屬工具和不鏽鋼板的主要出口地,亦是螺絲和螺栓等金屬零件的全球第3大產地,這些大部分銷往美國,所以傳產製造商在關稅風暴中將首當其衝。
台灣主要傳產的輸美關稅變動如下:
●工具機:4.7%→24.7%
●農漁產品(如蝴蝶蘭、鬼頭刀):0%→20%
●紡織品:10%~20% →20%~30%
●塑橡膠:3%~6%→23%~26%
●自行車:5.5%~11%→25.5%~33%
台中是傳產聚集地,台中立委江啟臣表示,有業者傳資料給他,以工具機為例,如果原本就有4.4%的關稅,現在再加上對等關稅20%,總稅負就變成24.4%,而台灣的競爭對手日、韓,因為和美國有FTA或貿易協定,所以本來是零關稅,即使被課對等關稅,最後就是15%,因此,台灣與日韓出口美國的關稅差別並不是5%而是9.4%。這已非差幾%的數字,而是生存與淘汰的差別。
江啟臣透露,有業者已經接到進口商要求「分攤20%的費用」,也就是說,產業界面臨的不只是稅率問題,而是接單競爭力直接被拉開。
江啟臣指出,更讓人憂心的是,目前政府沒有給出完整的資訊與配套,政策透明度極低、不確定性太高,企業只能自行摸索應對;再這樣拖延下去,真的會來不及;他週我已經發函行政院正式提出六項建議,從談判、金融、租稅、拓銷、升級到人力培育,全方位協助產業應變刻不容緩,不要等到產業撐不下去才說要補救,真的會太遲。
「對等關稅不只是數字的問題,它是整體製造業競爭力的轉折點,更是中小企業能否撐下去的關鍵時刻」,江啟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