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歸來的「活化石」普氏野馬重獲新生

大陸的普氏野馬數量已超過900匹,約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的普氏野馬數量已超過900匹,約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圖/取自新華社

在遼闊的荒漠草原上,蹄聲再起——不是電影鏡頭,是真實的奇蹟。曾被認為已在野外絕跡的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kii),正以穩健的步伐重新奔馳在大陸土地上。

許多人對「野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桀驁不馴、鬃毛飛舞的奔跑身影。但真正的「野馬」,並不是從馬場逃出來的,而是從來未經人類馴化的物種。現今的地球上,真正的野馬——只剩普氏野馬一種。

有6,000萬年進化史、被譽為「活化石」的普氏野馬。圖/取自微博

有6,000萬年進化史、被譽為「活化石」的普氏野馬。圖/取自微博

這種有6,000萬年進化史、被譽為「活化石」的珍稀生物,原產自新疆的準噶爾盆地與蒙古西部的乾旱草原,與家馬雖相似,卻有著不一樣的氣質與外觀:牠們的前額無長毛、鬃毛短而直立,身長超過2公尺,體重可達350公斤,通常5至20匹結成小群,由強壯雄馬領頭遊牧覓食。冬天則靠自己蹄子刨雪覓草,生活技能一把抓。

央視新聞指出,1879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以下簡稱普氏)在新疆一帶首次目擊這一馬種,驚動了當時科學界——因為那時人們普遍認為,野馬早已滅絕。兩年後,這一物種被正式命名為「普氏野馬」。

然而命名之後,牠們的命運卻一度急轉直下。20世紀初,受棲息地破壞與人類捕獵影響,野外野馬幾近滅絕,蒙古於1960年代正式宣布野外普氏野馬滅絕。全球僅存的幾十匹野馬,分散在歐洲動物園中。

1985年,大陸啟動「野馬返鄉計畫」,從德國、英國、瑞士等地引進24匹普氏野馬,定居於新疆卡拉麥里山保護區展開繁育工程。

在新疆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拍攝的普氏野馬。圖/取自新華社

在新疆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拍攝的普氏野馬。圖/取自新華社

2024年冬季起,一場關鍵性的物種復育行動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展開:來自新疆的18匹野馬穿越千里,踏上「野化放歸」的旅程。讓人振奮的是,截至2025年7月,已有5匹健康的馬寶寶在新家誕生,標誌著這些「野馬移民」成功適應並繁衍下一代!

如今,大陸的普氏野馬數量已超過900匹,約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新疆與甘肅為主要繁育基地,賀蘭山則正成為重要的野化放歸新地點。這場長達40年的努力,不僅是對瀕危物種的救贖,更是生物復育的縮影。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