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失衡未解 大陸歐盟商會主席彥辭:歐洲憂慮必須被正視理解

對於中歐貿易逆差問題,大陸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近日呼籲,雙方務實合作能為經濟增長、就業創造極大貢獻。圖/取自新華財經
對於中歐貿易逆差問題,大陸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近日呼籲,雙方務實合作能為經濟增長、就業創造極大貢獻。圖/取自新華財經

 2025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24日會晤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歐盟理事會主席柯斯塔(Antonio Costa),不過雙方在合作中仍面臨貿易逆差等棘手問題。針對此情況,大陸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近日接受陸媒《澎湃新聞》專訪指出,中國出口增長太過迅猛「失衡的貿易不可能無限持續」,不過他也提到,貿易問題若能處理得當,雙方仍有巨大潛力為經濟增長、創造就業作出積極貢獻。

彥辭出生丹麥,1998年赴陸,深耕中歐經貿二十餘載,曾任丹麥駐中使館商務處、大陸丹麥商會職務,2023年5月出任大陸歐盟商會主席,並兼任航運巨頭馬士基集團( Maersk )北亞區首席代表。

中歐領袖會晤後,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曾在7月25日例行記者會強調,中歐經貿關係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中方願進口更多歐洲優質產品,實現平衡發展」陸方呼籲,歐洲放寬對大陸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保障產業供應鏈穩定。

彥辭對此次會晤的評價是「成果超出預期」,他稱,雙方推進升級版出口管制對話機制具積極意義。彥辭認為,唯有持續的技術與政策對話,才能解決貿易挑戰、推動實質進展。他回顧中歐關係過去50年,稱雙方為彼此創造巨大價值,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與經濟增長動力,歐洲民眾則受惠於中國高品質且具性價比的產品,讓生活水準提升。

然而,彥辭坦言,雙邊貿易不應再被視為完全對等。他指出,近五年來,歐洲對中國出口持續下滑,反之中國對歐洲出口快速增長,貿易失衡加劇,新冠疫情前,中歐集裝箱貿易比例約為1:2.5,2025年預計接近1:4。

彥辭強調,完全平衡的貿易並非必然,且歐洲不追求此目標,中國製造業具全球競爭力,某些歐洲產品無需自行生產;但快速增長的出口對歐洲的就業與經濟安全構成挑戰,「這些憂慮必須被正視和理解,雙方應合力應對,確保中歐貿易持續繁榮」。

針對商會發布的《2025年歐洲在華企業商業信心調查》,彥辭指出,中歐企業普遍面臨市場內卷、通貨緊縮與競爭激烈,儘管部分企業營收增長,但利潤率下降,海外市場利潤有時甚至高於在中國的利潤。 他認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企業為確保競爭力,必須繼續依賴中國高效且具成本優勢的供應鏈,雖面臨利潤壓力,企業仍會保持在中國的業務以利用中國市場和供應鏈優勢。

彥辭分析,未來五年,歐洲企業在中國的數量大致穩定,中國依然是關鍵供應鏈基地,部分企業雖會增加離岸產能以分散風險,但在中國採購仍增,兩者趨勢並行。彥辭表示,這反映了當前地緣政治動蕩與企業「在中國,為中國市場」依存中國,保護自己的策略考量。

彥辭坦言,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強,企業對供應鏈韌性有更高要求,會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地,儘管全球化遭受挑戰,不過中歐關係仍蘊含巨大價值與發展潛力,雙方需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配貿易利益,呼籲雙方展開真誠對話,共謀合作才是最佳解方。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