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及歐盟理事會主席柯斯塔(Antonio Costa);雖然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但此次峰會卻充滿較勁的意味,中方縮短時間,歐方發言強硬,原因就是去年歐盟對陸貿易逆差達到史上最高的3058億歐元。
在中歐峰會前,馮德萊恩多次發表對中強硬談話,7月8日,她指責大陸商品產能過剩而湧入全球市場,並助長俄羅斯的戰爭經濟;峰會前一天,她在X平台放緩口氣稱,「推進和重新平衡我們的關係。」
然而,在會見習近平時,馮德萊恩的態度又轉趨強硬地宣稱,歐盟與中國貿易關係有必要重新平衡,並表示兩國關係正處於轉折點;她強調,重新平衡雙邊經貿關係至關重要,中歐必須承認各自的關切,並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案。
而習近平對馮德萊恩、柯斯塔的談話也充滿告誡的意味;習近平說,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中歐關係又站在一個關鍵歷史節點;中歐領導人應再次展現遠見和擔當,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戰略抉擇,牢牢把握中歐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對未來中歐關係發展提出三點主張,首先就是告訴馮德萊恩等人,當前歐洲面臨的挑戰不是來自中國,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和地緣政治矛盾,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多於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調沒有變;中方始終將歐洲視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希望歐方也能尊重中國人民選擇的道路和制度;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
面對美國關稅戰,大陸的戰略是「聯歐制美」,但歐盟並不領情,在中歐經貿談判中,即使大陸先接受部分歐盟白蘭地酒廠的價格承諾而豁免反傾銷稅,但歐盟卻遲遲不接受大陸電動車的價格承諾。
由於氣氛不佳,在中方的要求下,峰會時間由2天縮短到1天,原定要在安徽合肥舉辦的商務會議已經取消。
中歐峰會後,兩名歐盟官員將會見大陸總理李強,雙方希望就氣候問題達成聯合聲明,這也是此次峰會唯一的亮點。
據外電報導,歐盟官員還將向陸方提出大陸電動車傾銷、中國產能過剩、大陸管制稀土出口等議題。
就在中歐經貿談判陷入僵局之際,歐盟很可能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對美國商品徵收15%關稅,以避免美國關稅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