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製造回流美國與台灣的生存發展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右一)6日在白宮宣布將投資6000億美元於製造回流美國的計畫。圖/翻攝自Wall Street Journal Youtube 頻道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右一)6日在白宮宣布將投資6000億美元於製造回流美國的計畫。圖/翻攝自Wall Street Journal Youtube 頻道

李道霖/竹科管理協會秘書長

2025年8月6日,Apple 執行長庫克在白宮宣布將投資6000億美元、該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製造回流美國計畫。庫克特別提到:「我很自豪地宣布,Apple正領先打造一條完整的美國本土半導體供應鏈,涵蓋從設計、設備製造、晶圓生產、晶片製造到封裝的每一環節」。

這是川普「製造回流美國」的重大勝利,同時川普總統宣布:「所有進口美國的半導體將課徵約100%關稅,僅在企業於美國生產或建廠時,得以豁免」。

川普補充說:「如果出於某種原因,你說你正在建造但你卻沒有建造,那麼我們會回去把它加起來,累積起來,然後在以後向你收費」。

川普幫Apple開了一條免關稅的路:「承諾在美國生產的廠商,換關稅豁免」。

這也是川普對其他重要公司的明示。」川普已一步一步實現「透過關稅為談判工具」,強力促使重要製造業回流美國,提升美國在高科技供應鏈的自給率。

2025年1月27日,川普總統於共和黨在邁阿密舉行的會議上表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對外國生產的電腦晶片、半導體和藥品徵收關稅,以將這些必需品的生產轉移回美國……半導體晶片製造業離開了美國,跑去台灣……這些半導體公司已經很有錢,可能會把這些錢拿去其他國家投資。這些公司需要的是能夠在美國生產的誘因,他們的誘因就是不想被課徵高額的關稅或稅金」。

2025年4月13日,川普總統宣布對半導體產業展開國家安全貿易調查,並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說:「我們想在自己國家生產晶片、半導體和其他產品」。川普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示:「在即將進行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我們將關注半導體和整個電子產品供應鏈」。

2025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於聯邦公報發布XRIN 0694-XC121 Semiconductors 232 Notice公告:「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於2025年4月1日對進口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及衍生品是否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啟動調查,並徵求公眾評論至2025年5月7日截止。本案調查範圍涵蓋半導體基板和裸晶圓、傳統晶片、尖端晶片、微電子裝置、半導體製造設備零件,衍生產品包括含有半導體的下游產品,例如電子產品供應鏈中的產品等。倘商務部調查結果認定對國安構成威脅,美國總統可採行課徵額外關稅、設定進口配額或其他非貿易限制措施。」

8月6日,台股因台積電「可望被豁免關稅」大漲5%。但,資本市場今天的利多、台積電今天的利多,不代表台灣社會未來10年的利多。

原因如下:

1.完整的台灣本土半導體供應鏈是當今台灣經濟繁榮、國富民強的重要基礎。但,展望未來,將是Apple開啟的「完整的美國本土半導體供應鏈」!甚至, Apple將引發其他美國公司跟進。顯然,維繫台灣經濟和政府稅收和年輕人就業的第一命脈——台灣本土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已知將受重大衝擊。

2. 川普4月13日表明:「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我們將關注半導體和整個電子產品供應鏈」。美國商務部4月16日,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的調查範圍「涵蓋含有半導體的下游產品,例如電子產品供應鏈中的產品等」。

可預見,維繫台灣經濟的第二命脈——包括電子組裝業在內的台灣電子業,即將受重大衝擊。

半導體產業和電子產業是台灣的強項,也是核心利益。我們台灣的廠商主要是為美國品牌大廠提供製造服務,但現今,台灣的半導體大廠和電子產業大廠都面臨「非自主的情境」。

如果,全都大手筆「配合美國品牌客戶」而「投資美國」,或仍可因美國品牌客戶的訂單而持續生存發展;但,未來誰來「投資台灣」? 哪些新產業仍可維持台灣經濟、稅收和就業??

我國和美國的談判,仍在進行中。但種種跡象顯示,台灣的處境,異常艱難。政府和舉國菁英,當共謀如何「讓美國在達成其製造回流美國的政策目標下,仍扶植台灣,和長期盟友台灣共存共榮」之道。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