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陸稱為「武統神器」的東風-100巡弋飛彈罕見曝光。大陸央視罕見曝光火箭軍某旅列裝東風-100超音速巡弋飛彈的演訓畫面。這款被外界譽為「新一代武統神器」的陸基超音速巡弋飛彈自2015年首次亮相後便鮮有消息傳出。
其實,東風-100巡弋飛彈是由長劍-100改良發展而來,解放軍已經大量部署,是一款核常兼備的戰略武器,而且能夠機動裝置,由於射程夠遠,在華中地區附近就能有力對台灣海峽進行攻擊。可以配合長程火箭、無人機對台灣重要基地進行飽和攻擊,很難全部解決或擊落。作為全球唯一全程可以超音速飛行的陸基巡弋飛彈,東風-100可以4馬赫的高速突防能力,成為未來外界眼中台海衝突的「殺手鐧」。
這款性能強悍的頂尖武器,裝備規模卻始終有限,甚至傳出停產消息。東風-100的技術性能與傳統亞音速巡弋飛彈相比,其4馬赫的全程超音速飛行能力使其能夠快速穿越敵方防空網,從發射到命中3000公裡外目標僅需約40分鐘。能夠精準打擊地面固定目標,還能攻擊海上移動目標,東風-100在戰場上的靈活性和突防能力值得注意。
軍事專家指出,東風-100裝備規模有限的原因,主要與中國飛彈裝備的快速升級更代有關。一是彈道飛彈技術的反艦彈道飛彈(如東風-21D、東風-26),二是基於巡弋飛彈技術的全程超音速巡弋飛彈(即東風-100)。隨著反艦彈道飛彈技術的成熟,在打擊效率和威力上全面超越巡弋飛彈。
東風-26的最大射程約4000公里,中段飛行速度超過6馬赫,末端再入速度可達18馬赫以上,突防能力和打擊效果均勝東風-100。反艦彈道飛彈的高動能戰鬥部能夠直接摧毀航母甲板,而東風-100的戰鬥部威力則相對有限。
東風-21D和東風-26逐漸成為火箭軍反艦打擊的核心力量,而東風-100僅保留少量列裝規模。成本與效益的權衡也是東風-100「退居二線」的重要原因。東風-100的生產和維護費用相對較高,而反艦彈道飛彈的大規模量產,能夠滿足火箭軍的核心作戰需求。隨著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等更先進武器的列裝,東風-100的戰略地位被取代。
儘管東風-100的列裝服役數量有限,但其技術價值並未被否定。東風-100仍然是中國戰略威懾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特定戰場環境下,東風-100的高突防能力和精準打擊能力,仍然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東風-100的「低調」命運,是大陸飛彈裝備體系快速發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