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蔡英文任內確立起「台美關係史上最好」的歷史定位,這種形象恐怕在賴清德任內將有所動搖。旅美教授翁履中今(5)日在臉書引述前白宮官員觀點指出,民進黨政府在對美策略上「讀錯政治空氣」,更稱「台灣不是失去川普,而是從未真正努力過去爭取川普」。他警示,若台灣持續以象徵性操作取代實質承諾,恐被美方視為「製造麻煩的對象」而非真正的戰略夥伴。這場來自華府的警訊,不容忽視。
翁履中今日引述前美國白宮官員克里斯蒂安·惠頓(Christian Whiton)近日撰寫的重量級評論文章指出,川普核心團隊既有對台灣政府在政策上的失望,也有民進黨和共和黨在意識形態上的嚴重對立。台灣近期被川普政府加徵關稅,並非單純經濟問題,而是民進黨政府「讀錯了政治空氣」的結果。
文中指出,川普團隊不滿賴清德未在川普勝選後主動致電祝賀,更對其副手蕭美琴在拜登政府期間過度親近民主黨頗有微詞,以及台灣在價值觀與經濟政策上的選邊傾向。文章直言,民進黨關注多元性別、環保等議題,在共和黨新右派眼中,被視為「左派意識形態代理人」,與川普陣營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文章還揭露,川普親自取消了賴清德的訪美「過境行程」,原本可望經紐約與達拉斯進行訪問,但川普團隊明言:「若台灣願意放棄紐約,僅到德州,或許還有轉圜餘地」,但台灣堅持現有安排,導致全案觸礁。此外,共和黨對台灣補貼電價、排斥核能、限制美方投資與農產品進口等政策也頗有微詞,更不信任台灣對「GDP 3%國防支出」的承諾,認為台灣「想要保護,卻不願出代價」。
翁履中指出,現在的美國共和黨早已不是川普2016年剛上台時那種較為溫和的路線,而是被大量對自由派抱持強烈反感的新右派勢力所主導。這股勢力在決策上更講求務實利益與明確的對價交換。若台灣仍停留在「民主聯盟」或「象徵性操作」的思維,卻沒有在軍費、市場開放或政治投資等具體項目上回應美方需求,可能會被華府的新政治生態邊緣化,從原本的「戰略夥伴」變成被視為「製造麻煩的對象」。
翁履中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缺乏提出美國已經轉變的諍言者,親近政府的學界與意見領袖也多選擇沉默,或是全面「樂觀」解讀台美關係,這種「為避免內部批評,而放棄面對現實」的政治文化,是台灣看不清對美關係真相的真正危機所在。
翁履中說,既然台灣已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就應認清「哪個美國」正在掌權。若未對執政的共和黨、尤其是川普路線的現實主義邏輯有所理解,恐怕只會陷入錯誤判斷。他警告,未來3年台灣都將與這位「莊家」打交道,與其報喜不報憂,不如務實評估:「今天的美國要什麼?台灣能給什麼?又有什麼是必須堅守的底線?」來自美國政策圈的警示聲,絕非親中或疑美,而是對台灣真正的善意提醒,值得正視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