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週四宣布對台灣出口商品課徵20%對等關稅,此舉不僅讓華府與台北之間原本緊繃的經貿神經更加繃緊,更點燃市場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恐成下一波制裁目標的深層憂慮。《紐約時報》說,川普政府正研擬對台灣最主要出口產品——半導體課徵「破壞性」關稅,成為其全球貿易談判策略的下一步。
賴清德取消過境行程 象徵外交踩煞車
報導指出,台美關係近來異常緊張,台灣總統賴清德日前在川普政府「建議」下取消了原訂過境紐約與達拉斯的行程。這類行程長期被視為台美「非正式外交」重要指標,過去也常引發中國抗議。然《紐時》分析,這次美方要求取消過境,被視為川普政府強化中美談判策略下,試圖減少對台公開支持的表態。
行政院上週五證實,美方正考慮針對台灣半導體課徵特定關稅,並表示「雙方團隊都肯定談判進度持續推進」。目前談判已歷經四回合,台灣代表團已數週駐留華府,但仍無法達成如日本與韓國與美國簽署的全面性貿易協議。
總統賴清德在8月1日記者會上坦言,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經貿夥伴,自2024年底起已取代中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台灣出口美國的商品以晶片與電子零組件為主,其中半導體為重中之重。
《紐時》指出,儘管台灣企業如台積電(TSMC)已承諾將在亞利桑那州擴大投資達1650億美元,川普政府仍不滿意台灣相較日本與韓國「投資力道不足」,認為其未展現足夠經濟互惠。
供應鏈複雜成雙刃劍 美國難徵稅也難放過
專家指出,台灣半導體產品多以人工智慧伺服器、電子設備零組件的形式進入美國,供應鏈高度精密分工,對其課徵進口稅並非易事。報導引述專家認為,晶片產業供應鏈之複雜性,使得美國即便技術上難以課稅,也可能透過其他政策施壓,達到改變台灣產業佈局的目的。
即便如此,行政院仍表態,若半導體遭列入關稅範圍,台灣將積極爭取「優惠待遇」,以減輕衝擊。
投資力道不足成癥結 美國「要價」不斷
《紐時》明指美國對台不滿的核心,在於投資金額與政治回報不對等。與日、韓承諾數千億美元相比,台灣投資被視為「杯水車薪」。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直言,「我們不像日本與南韓那樣承諾大規模投資。」
此外,川普先前曾公開指責,台灣藉依賴美國軍事保護,在防務支出上投入不足,「在安全上白吃白喝」。台灣行政院前副院長施俊吉則批評,川普談判毫無互惠,「美國什麼都沒給。」
天然氣大單與晶片談判並進 牽動地緣經貿棋局
為緩和美方態度,台灣政府亦展現善意。阿拉斯加州長鄧利維(Mike Dunleavy)透露,台灣有意向該州採購600萬噸天然氣,為史上最大訂單之一。外界解讀此舉亦為晶片關稅談判增加籌碼。
事實上,川普政府正整體重組半導體供應鏈與貿易政策,同時與多國協商新的「對等協議」。台灣的半導體優勢,雖是其經濟實力的象徵,卻也成為地緣壓力與談判施壓的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