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英國航母參戰亞太的下場

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國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在「威爾士親王」號航母上與澳大利亞副總理馬爾斯(Richard Marles)會面時表示:「如果因台灣問題爆發衝突,英國準備在太平洋地區參戰。」

話講的很大聲,但實力允許嗎?印太地區是美國人的地盤,威爾士親王號參戰的意思,是參與美軍印太司令部的指揮。問題是,美海軍怎麼自己不先上、卻要求盟國表態?這個意圖很明顯,就是組織一場針對中國的「分散式作戰」,行得通嗎?

日落西山的英國海軍

簡單的瞥一眼英國艦隊,後勤和兩棲艦就不提了,專看作戰艦總數(趴窩的、癱瘓的、維修與建造中的也算在內)。水面作戰艦艇:航空母艦(2艘)、驅逐艦(6艘45型)、護衛艦(11艘23型、2艘26型、3艘31型),合計24艘。潛艦部隊則有戰略核潛艦(4艘)攻擊核潛艦(5艘)。

英國海軍雖仍保有全球投送骨架,但「有艦難勤」的窘境,削弱其藍水海軍的地位。若扣掉維修與訓練的,能夠正常出海的數量差不多是總數量的1/3。軍艦數量少也就罷了,偏偏官比兵多。皇家海軍現役共有119名將軍、260名艦長,「官多船少」的情形嚴重。

以此次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構成來看:1艘45型驅逐艦、1艘23型護衛艦、1艘機敏級核潛艦、1艘潮汐級補給艦,護航艦艇數量僅為2021年伊莉莎白女王號編隊的一半。預定從2025年4月起航行到12月份為止,都將駐防在亞太地區。

4月22日,航母編隊從樸茨茅斯啟程,計畫經由地中海、印度洋、南海,訪問新加坡與日本,分別參與北約「海王星打擊」、澳大利亞「護身軍刀」19國聯合軍演,主要目的是奔赴亞太參加美國所組織的分散式作戰。

有意思的是,原定6月經新加坡進入南海,但得知山東艦正靠泊香港,為避其鋒,南下巽他海峽之後進入澳大利亞海域。

英國航母這個舉動非常丟人,因為在2022年5月西太平洋,發生遼寧艦遭遇美海軍雷根號和林肯號航母鉗形夾擊,但陸基飛彈與無人機配合遼寧號艦載機殲-15,採取強硬措施驅離美軍軍機和航母編隊。

江湖一再傳說的「百年海軍」,除了海軍需要大量經費與深厚的技術積累,更重要的是在海上不屈不撓的毅力,敬畏大自然、但是不怕死,這才是培育海軍每一位水手基本素養所需要的時間。還不到200年的功夫,今天的中國海軍早就不是滿清的顢頇,大英帝國艦隊也不再有納爾遜時代的傳奇。

如今大英帝國艦隊是怎麼了?連經過個南海都不敢?何不學習1905年日俄海戰,遠從歐洲耗時8個月前往海參崴救援太平洋艦隊的波羅的海艦隊?雖然在對馬海峽附近被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殲滅,至少人家沙俄打過這場美好的戰役,輸贏暫不論,眼看威爾士親王號連與山東號對陣的勇氣都沒有,打聲招呼都不敢?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南海已成帝國海葬場

看起來,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指揮官得知情報,南海不是個你想來就來的地方。因為解放軍在南海地區已構建了完整且現代化的空軍、海軍、飛彈基地體系,這些基地是區域防禦的核心支點。

中國通過填海造陸方式,在南海建造了8座人工島礁,其中永暑島、美濟島、渚碧島三大基地構成覆蓋全南海的軍事網路,這三個島呈「品」狀,太平島剛好位於中心。台灣方面不需要焦慮太平島的安危,它有永暑、美濟、渚碧三島護衛,安全得很。

永暑島基地是南沙群島的核心,該島建有長度3780米的跑道,可起降運-20、空警-500和轟-6K重型機型。防禦體系則部署紅旗-9B遠端防空飛彈(射程200公里)、雙波段相控陣雷達(精度0.1米,探測半徑達2000公里)。常駐兵力包括:海軍(056A型護衛艦、022型飛彈快艇、海警5303號)。

除此之外,還建有24座封閉式可容納殲-11BH、殲-16的機庫,西北面潟湖改造成核潛艦隱蔽停泊點。無論是哪一國的艦隊,面對這種防禦力量,只能捏著鼻子「無害通過」,更別提駐守在南海北面的山東艦;難怪威爾士親王號編隊連「無害通過」都不敢,連夜駛往澳洲避禍。

美濟礁建有長度達3000米的跑道,部署鷹擊-62反艦飛彈及730近防系統,港口可停泊055型萬噸驅逐艦、071型登陸艦。常駐兵力包括萬噸級海警5901艦、5304艦、5305艦。防禦體系包括鷹擊-62岸艦飛彈、730近防系統。

渚碧礁也有長度達3000米的跑道,建成6套紅旗-9B防空系統,形成區域防空網,雷達站與永暑礁互聯,實現全海域監控。常駐兵力093-B攻擊核潛艦,配合空潛-200反潛機封鎖水下通道。

這三大基地形成「1小時抵達南海任意角落、2小時覆蓋全域」的快速反應能力,並可通過空警-500預警機將防空效率提升15倍以上。

可以這麼講,有意到西太地區震懾中國的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南海已不像過去那麼的安全,威爾士親王號編隊出了新加坡之後不招搖、謹言慎行,避開南海逕駛達爾文港是正確的作法。

英國航母奔赴分散式作戰

美國國防部明確將中國視為唯一威脅,要求盟友分擔台海和印太防務責任,同時減少在歐洲和中東的軍事存在,並迫使歐洲獨力應對俄羅斯威脅。

在印太地區,美國已部署約200艘軍艦、15萬兵力,並推動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增加軍費,擴大基地使用權(如菲律賓克拉克基地、泰國烏塔堡基地)。川普政府強迫盟友在台海等問題上選邊站,但盟友的兩難困境(安全與經濟),在行動上顯得極為猶豫,大概只有英國格外興奮。

英國備感興奮的原因很簡單:分散式作戰。自大英帝國殞落之後,能夠從兒孫輩美國那兒看到新名詞與新作風,帝國的感覺又回來了。只要有越多的國家參與分散式作戰,抱團取暖的心態也越濃厚。

分散式作戰就是把小型化、輕量化與無人化武器分散到各處,不同於阿富汗戰爭,這次美軍把在阿富汗20年無數次戰鬥集中在一起,在戰時利用足額的「小輕無」武器,一次性向解放軍傾洩戰火,這樣就不會長期深陷久戰不決的泥淖。

這樣才能最迅速最優化的制定作戰決策,並以最低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實施「打就跑」游擊戰,也就是分散式作戰。分散式作戰能在廣袤的西太平洋地區,納編航母打擊群、岸基飛彈陣地、無數個無人作戰平台、還有盟國的機艦,形成了跨域殺傷網路。

美軍基於AI技術的分散式作戰固然能夠以最快速度編組兵力,問題是,兵力分散卻可能掉進被解放軍分割並殲滅的陷阱。分散兵力沒有問題,特別是對於防禦方而言。對於攻擊方,分散兵力也沒問題,問題在於分散兵力之後必須從外線向心集中火力打擊。

在某種極特殊的狀況之下,例如我方極為劣勢兵力在正面遭遇敵方優勢兵力,是很難實現以少勝多,除非我方弱勢兵力戰鬥力超強、而敵方優勢兵力卻是烏合之眾。更多的情形是劣勢方的指揮官運用謀略,誘使對手分散兵力,然後以相對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雖然我方兵力較少,但若能將敵軍分割為數個部分,即可獲得最後的成功,每個指揮官都知道分散敵軍的重要性。如今不等到解放軍分散美軍,美軍自己反而先分散,等於讓解放軍能夠在各方向集中相對優勢兵力圍殲已經分散的小股美軍。

結論

如今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分散在澳大利亞,看起來待在那兒不會走了,有事再進入西太平洋即可。我們倒是非常想知道,下次英國航母編隊怎麼進入西太?直接走南海、還是繞經菲律賓東岸?

無論怎麼走,只要進入西太、並匯合美日艦隊,就免不了被集體殲滅的命運;若乖乖的靠泊達爾文港,又可能被分割成為孤軍。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