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ECFA是台灣面臨美高關稅的另一項思考

美國日前宣布台灣對等關稅為20%,高於鄰近日韓的15%。圖為停靠在高雄港區貨櫃船進行裝卸作業。圖/中央社
美國日前宣布台灣對等關稅為20%,高於鄰近日韓的15%。圖為停靠在高雄港區貨櫃船進行裝卸作業。圖/中央社

劉性仁(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美國日前宣布台灣對等關稅為20%,高於鄰近日韓的15%,即使賴清德總統強調「仍有調整空間」,賴政府也盡力爭取空間,但此結果讓台灣朝野都感到憂心,十分遺憾;對同島一命的台灣經濟及出口同感不安,雖然台灣早已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甚至為此捨棄其餘國家及大陸市場,仍遭課徵高額關稅,對台灣未來的傷害是可以預見,那麼,賴政府能否思考緩和兩岸關係為重啟ECFA談判協商而努力,以分散市場風險,減少對台灣的損害,洽簽相關FTA遲遲沒有下文,台灣只能把握住擁有的,那就是ECFA。而北市商業總會受訪表示呼籲政府儘速與美國談判,甚至思考與多國協商、ECFA等以分散出口風險。

ECFA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是台灣與中國大陸早在2010年6月29日在重慶簽署的一份經濟合作協議,並於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ECFA旨在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減少貿易和投資壁壘,進一步深化經濟合作。根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涵蓋了多個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包括早期收穫計劃:提前實施關稅減讓,涵蓋機械、石化、紡織品等產業;貨品貿易:逐步取消雙方貨品貿易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促進雙邊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開放金融、物流、醫療等服務業,促進雙邊服務貿易的發展。投資保障:提供投資保護措施,減少投資障礙,增強投資信心。

ECFA 基本上是規範兩岸之間經濟合作活動之基本協議。所謂的架構協議,是指簽署正式協議之前所擬訂的綱要,僅先定架構及目標,具體內容日後再協商,因為要協商簽署正式協議曠日持久,緩不濟急,為考量實際需要,故先簽署綱要式的「架構協議」,並針對攸關生存關鍵之產業,可先進行互免關稅或優惠市場開放條件之協商,協商完成者先執行,這部分稱為「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可立即回應台灣面臨國際經營困境產業亟需排除關稅障礙之需求。

當初ECFA的洽簽是台灣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對外貿易機會而推動的一項重要政策。馬英九曾在2008年競選時提出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政見,並在當選後積極推動該協議的簽署。ECFA的實施確實為台灣帶來了多方面的經濟利益,特別是在貿易和投資領域,減少了台灣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關稅負擔,提高了台灣企業的競爭力。

ECFA早期收穫計劃的實施讓台灣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享有關稅優惠,提升了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服務貿易的開放使台灣金融、物流、醫療等服務業得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拓展了業務範圍。很可惜服貿沒過,對台灣帶來不小的衝擊。

又因為兩岸政治關係的緊張,再加上市場開放對台灣部分產業帶來競爭壓力,特別是中小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而中國大陸中止部分稅目產品的關稅減讓,對台灣石化產業的影響尤為顯著,需謹慎應對其帶來的風險。ECFA面臨一定的爭議和挑戰。一方面,市場開放可能對台灣部分產業帶來競爭壓力,特別是中小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兩岸政治關係的變化也可能影響ECFA的實施效果,增加經濟合作的不確定性。

重啟ECFA談判協商,如外界所說,有助於降低對美國農產品市場的依賴,且也可以加強區域貿易協定,避免遭邊緣化。當大陸因為不滿賴清德520就職演說,也陸續對原產於台灣的潤滑油基礎油共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未來按照現行規定執行。

我們不應該忘記ECFA簽署後對臺灣帶來的利益包括:一、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二、吸引外人來臺投資,有利臺灣經濟結構轉型;三、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先合作夥伴及橋樑;四、有助於中國大陸臺商增加對臺採購量;五、加速臺灣發展成為產業營運中心;六、有利國內中小企業提升出口產值;七、整體產業競爭力提升。

簽訂 ECFA後,對台灣帶來的好處包括有助於臺灣經濟成長、將可使臺灣解除被邊緣化的危機、簽訂 ECFA 開放政策並不等於傾中、倘若不簽ECFA,臺灣的產業都有出走的可能性,簽訂 ECFA 臺灣的產業或許還有留在臺灣的空間。ECFA 簽訂,可以與大陸商談,是否就此可以開啟臺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的可能性。

當然ECFA 簽訂後,反對者認為會對臺灣帶來壞處,包括成為中國大陸的一省或一區,出賣臺灣的主權、兩岸間缺乏互信,大陸的飛彈對準臺灣,兩岸人民又豈有互信的基礎、將會使臺灣內部失業的人口增加,農業難以生存、會使臺灣太過依賴中國大陸。

民進黨賴清德政府對ECFA有制式反應,包括狀告WTO;包括ECFA早收清單產品僅占台灣出口金額約6%、合計約200億美元,即使全面停止,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也很有限;包括重申政府會協助業者提升競爭力、轉移市場。

總之,台灣無路可退,能選擇的空間有限,時間也並不站在台灣這邊;台灣因為政治的因素依賴美國,但美國對台既沒有讓利,甚至沒有換利或互利,也沒有與美國談判的籌碼與條件,更沒有其他的選擇,這對台灣民眾來說是一大傷害,台灣過度依賴美國導致的就是完全沒有談判籌碼,只能任其予取予求,而在美國反全球化及保護主義盛行的情況下,難道台灣經濟也要跟著完蛋嗎?承擔美債其一,購買美國軍事武器等為其二,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必須想出其他的方法,除了避免美國指控的洗產地外,ECFA或許是台灣目前的救命繩。

任何國家與他國或地區簽訂協議都會是有利有弊,ECFA 當然也不例外。但整體綜合考量下,仍選擇對於臺灣是利大於弊之選擇。眼下,要救臺灣經濟ECFA或許是思考的方向之一;但賴政府應設法緩和兩岸緊張關係,找出與中國大陸可以對話的共識基礎,著眼於找尋臺灣未來的出路與活路,才是賴政府當務之急的工作,如何避免臺灣在經濟上被邊緣化,避免臺灣經濟受重創,找尋對臺灣人民最有利的事,才是當務之急的工作。畢竟ECFA恐面臨全部中斷、兩岸經貿脫鉤情況下,台灣傳統產業未來十分不樂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