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麓宸/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助理研究員
大罷免於726以大失敗收場,24名區域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投票皆以失敗告終,雖然8月23日仍有第二波7名藍委罷免案待投票,但這些選區皆是在補件後勉強進入投票環節,因此一般多認為這為期一年的政治運動,在此已畫上休止符。
大罷免的失敗,坊間親在野黨評論者,多將矛頭指向賴卓柯體制(賴清德、卓榮泰、柯建銘),進而要求卓榮泰、柯建銘兩人應下台負起責任。更有甚者認為,賴清德已提前跛腳,2028連任機率渺茫,而黨內派系也虎視眈眈的企圖奪回這近一年來所失去的利益。
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說過「政治是可能性及可行性的藝術」,如今距離2028仍有近3年的時間,因此說跛腳稍微有些言之過早。而在此局勢之下,筆者認為有三種可採行的模式,或許是賴清德總統可以突破當前政治困境。分別是「多數組閣權」、「合作備忘錄」及「堅持己見」三種。
第一種:多數組閣權,以退為進。此模式也被稱為「左右共治」、「換軌共治」,其模式是出現於總統具一定實權的半總統制政體中,當國會多數與總統不同黨派的情況下,總統退居二線並交由國會多數黨組織內閣,過往的法國與波蘭等的國家即有許多類似之案例。
若採此模式,賴清德總統得以退為進。一來,賴總統上任至今可說是正經事未幹,還發表如「打掉雜質」、「民主不是表決多數即是贏」等之爆論,可以說他執政期間總統的高度蕩然無存,在此之下若他願意沉住氣退居二線,並交由國會多數組閣,即可建立良好的憲政典範,藉此清除這一年多來有失總統格調的負面印象。
其次,「當家方知柴米貴」,賴總統執政一年內,除推動轉型正義等意識形態掛帥的政策外,幾乎可說一事無成,而近期颱風的救災與修復工作,更顯示他的行政能力之匱乏。在此情況下,若由藍白組成新內閣,往後施政責任即由當前的藍白承擔。倘諾日後藍白執政不如預期,選民即可能再度投回賴清德陣營,藉此賴清德不僅得連任總統,甚至有可能再度取得國會多數席次。
第二種:合作備忘錄,妥協共推國政。此種模式較常出現於內閣制國家中。以馬來西亞為例,馬國於2021年底,依斯邁沙比利政府與在野的希望聯盟簽署《轉型與政治穩定諒解備忘錄》。內容囊括朝野雙方需共同抗疫與促進經濟復甦、確保政局穩定,以及朝野共推若干憲政面革新。
若採此模式,賴總統必將在許多原先的堅持中做出讓步。然而,此類諸多議題早已於大罷免中,成了射向藍營立委的子彈。在此情況之下,若賴總統回過頭響應在野黨希望推動的議題,這一年多來青鳥行動與罷團活動即成了一場鬧劇,因此其乃三者中機率最低者。但若能實行,或許難以挽救賴總統的連任路,但至少挽救得了他岌岌可危的歷史評價。
第三種:維持現狀。此種模式即是維持當前執政風格,若運氣好得以再造台南經驗,再造賴神神話。然而,若無任何一項國際劇變的情況下,這些遭綠營與公民團體霸凌一整年的在野立委,不太可能善罷甘休。屆時極可能如同韓國前總統尹錫悅一樣,不僅預算處處遭卡關,多項需人事同意的要職,也因朝野對立的情況下,出現長期缺額的窘境。
綜合以上模式,若賴清德欲挽回其岌岌可危的政局,選擇「多數組閣權」方案乃最佳解方,不僅得挽救他已經蕩然無存的總統風範,更有機會坐等執政的藍白可能因意見不合,造成內訌或執政失利,進而於2028大選重獲民意接受的鐘擺效應。
然而,根據賴清德過往的政治性格,他極有可能仍期望著媒體、網軍能為他續寫「賴神神話」,並獲天降神蹟,於任期結束前如蔡英文遇香港反送中般,一舉大勝,但屆時他能否如此幸運,則不得而知。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