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20%是「暫時」?人民的不安卻很真實

在美國公布台灣關稅20%後,總統賴清德1日親上火線釋疑,但結果卻說「不是最終結果」、「暫時稅率」,且針對投資項目、金額稱「保密協議」不能公開,另外界失望。圖/記者陳思豪攝
在美國公布台灣關稅20%後,總統賴清德1日親上火線釋疑,但結果卻說「不是最終結果」、「暫時稅率」,且針對投資項目、金額稱「保密協議」不能公開,另外界失望。圖/記者陳思豪攝

美國白宮公布台灣對等關稅20%後,總統賴清德今親上火線,但原以為是釋疑,結果卻是左一句「不是最終結果」、右一句「保密」。如此回應不僅無法止住產業界的憂慮,更讓大眾質疑,台灣是否正以產業命脈、甚至主權為代價,換取美方至今難以承諾的協議?

對照日相石破茂與川普政府交手,一再向國人公開說明立場與底線,甚至在國會與媒體主動揭示談判內容、爭取民意支持,賴總統卻僅以「保密協議」四字敷衍,這樣的落差令人震驚。民眾無從得知談判條件、企業無法評估衝擊成本,連投資金額都被掩蓋,如此對危機「擠牙膏」式說明,是擔心社會壓力一次爆表?還是面對危機的障眼法?負責任政府豈能如此兒戲。

八一大限一早,20%宣布後產業界已按捺不住。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向政府提出七大建議,首要就是公布協議內容;台灣航空承攬公會理事長羅文祥急如星火地高喊「總統救救我們」,他擔心關稅加匯損已逾30%,出口產業將「歸零」,難道政府聽不見產業的聲音?

據媒體報導,台積電赴美投資1650億美元恐不算在川普「政府投資」內,換言之,台灣額外恐再投4000億美元,才有機會降到15%。但這金額幾乎是台灣整年度預算4倍、國內生產毛額近半,拿如此巨資若僅換得15%稅率,這樣的談判結果能叫勝利?還是為了包裝大內宣的代價?而數字外,究竟台灣要付出多大的產業犧牲代價,要開放多少農漁、食品市場,影響所及更難想像。

如今政院提出支援預算不到台幣千億,與可能面臨的貿易衝擊完全不對稱。當半導體、電子零組件、ICT產業都暴露在232條款更高稅率的風險中,賴政府仍拒絕揭露具體協議條件,只說「還沒談完」、「不能講太多」,這種封閉式操作,與當年民進黨口中最痛恨的「黑箱服貿」有何不同?

《美麗島電子報》昨才公布民調,賴清德的信任度與滿意度已雙雙探底,甚至南部選區都出現「翻盤」跡象。在這樣的民意風向下,賴政府還一意孤行推動「大罷免」,更像在與民意對撞,坐視產業焦慮、人民憤怒持續發酵。

台灣可以接受高關稅,但人民不能接受沒有知情權。談判不是不能保密,而是不能拿保密當擋箭牌,逃避政府有責向民眾說明真相。一場總統親開的記者會,若只為說明「還沒談完、不能講太多」,不僅讓民眾徬徨無措,更讓產業界失望透頂,是坐實了賴政府置民生於不顧。

在川普關稅巨斧面前,台灣需要的不是空泛的信心喊話,而是一個有擔當、有底線,能與人民站在一起、說清真相的執政者。否則,這場號稱強化台美關係的談判,最終將成為台灣產業與政權信任「雙重危機」的起始點。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