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榮/資深媒體人
726大罷免,投票的台灣公民以25:0,否決了民進黨與罷免團體推動的無差異性罷免案,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當晚發聲表示「今天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一副像是事不關己的第三方評論。此一投票結果成敗可以漠視,但不能忽視的倒是民心向背。
印證稍早賴清德總統在所謂的十講系列第三講中指出「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了」,以及他更早講說要以更大的民主來解決問題,這些談話的邏輯與民主投票「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ABC大相違背,試問這樣推理下去,他以40.1相對多數當選總統,還需要繼續獲得多數選民的尊重嗎?
做為國家領袖,領導比被領導要來得重要。大罷免案提出以來,外界一直以為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與大罷免保持距離,當柯建銘、曹興誠領導罷團搞得如火如荼,將台灣陷入「內政烽火」,他在最後關頭的民進黨全代會正式下令全黨上下要與罷團同行,罷免投票前最後一次中常會還努力催票動員要走完最後一哩路,選後還要求繼續支持罷團的823罷免投票,這樣的言行表現,把執政的民進黨該主持的方向路線,演得似乎成為追隨青鳥、黑熊路線的側翼,試問一個國家領袖、執政黨的領導者能這樣的被領導嗎?
但更可議的是,罷團的實質領袖曹興誠近日出面爆料,他是受民進黨委託出面領導大罷免活動,這又作實賴清德與民進黨並非是側翼、被領導,而是徹頭徹尾一開始就合謀分工推動罷免案,所有的媒體與社會公民都被欺騙了,以為是部分公民團體自動自發地發動罷免,原來側翼不是側翼,衝在第一線的團體才是真側翼,儼然像是附隨組織,這個事實真相若非曹興誠吐白,否則至今真相還蒙在鼓裡。
726對在野黨進行全面大罷免的投票,由於是地球上的民主國家首例,因此罷免過程與投票結果都受中外媒體高度重視。投票結果出爐,民進黨內部的檢討,除了王世堅一人與眾不同呼籲立即停止823的第二度罷免,但也旋即遭到黨內圍剿,加上選前親綠學者顏厥安發文不支持罷免也被炎上痛批,這顯示民進黨從主席到各地公職人員都沒
無包容的雅量,欠缺的是認真反省檢討,無視投票結果背後所顯示出來的民心向背。顏厥安與王世堅的諍言,倒反成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民進黨權力生態圖。
最近連續的若干民調都已顯示,賴清德總統的支持度大為滑落十個百分點,這些因素當然反映出因應美國關稅無方,且決策不透明密不透風,加上颱風引起的水災應變不力,南部災民深陷水深火熱處境,喊得震天的防衛韌性立即破功。前述攸關產業與民生經濟的課題無法全力應對,還以推動大罷免與史上最長十天漢光演習為第一優先,施政的優先順序如此錯置,難怪民怨暴增,賴的民調支持度陡降也不令人意外。
如果這些最新的民意變化,執政的民進黨還不清醒檢討,改弦更張,那麼民意的海嘯反撲恐怕還沒到達終點,這將是倒台前的第一張骨牌。
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應當感謝當前民進黨被鷹派的「反中抗中」路線裹脅下,台灣還是有沉默多數、理性清醒的選民,不同意國家社會繼續撕裂下去。此一主流民意在關鍵時刻若能持續堅定站出來,或將可為在野黨的2016縣市長選舉繼續保持戰果的機會,甚至為2028政黨再次輪替出現一絲曙光。
因此當外界要求民進黨主席辭職、內閣總辭等反省動作,執政黨仍只想以黨秘書長辭職做為負責止血,這根本就止不了血。想想2014年底國民黨縣市長選舉大敗,第一時間國民黨以行政院長江宜樺及黨秘書長曾永權請辭,以為就可平息負責聲浪,但不料幾天情勢逆轉,兼任黨主席的馬英九最終請辭負責。
藍白的領導人若有深謀遠慮,意欲達成政黨輪替的最高戰略指標,此時要賴清德辭職黨主席、行政院長卓榮泰下台的呼籲,喊喊就好了,不要認真逼得當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