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中國國民黨已經公布黨主席的選舉時程。我想來一系列談談黨員與社會宜如何觀察這次黨主席的選舉,以及國民黨主席應有的做為。
政黨存在的目標之一當然是執政。要贏得執政,候選人當然重要。國民黨這些年來也把所有的戰略焦點放在「推出最強候選人」。這個思路本身沒有錯,但它並不是勝選的唯一條件。前三次總統大選,國民黨均推出當時民意最高,最強的候選人。但是,國民黨贏了嗎?
還有一個問題,我已多次提醒,但國民黨現在才開始思考,即連續三次敗選的共同現象,就是黨主席與總統候選人各有權力。但是,他們想的解決方法是「人的統一」,於是現在許多高層寄望民望最高、非常優秀的盧秀燕市長,不只應該出來選總統,最好現在就先接黨主席,以避免重蹈雙頭馬車的覆轍。
這樣的想法雖然有其道理,卻不全面。問題是:黨主席的角色,真的只是總統候選人的從屬工具嗎? 國民黨是否能在2025年就鎖定2028年的總統候選人?兩年之間政局和社會氛圍難道不會改變?這樣的綁定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命題──國民黨是否該徹底重建?更嚴重的是,這會不會直接限制未來總統候選人的選擇範圍,甚至讓「公平初選」變得形同虛設?
我認為,在面對選舉時,重點在總統候選人與黨主席「權力的統一」,而非「人的統一」。為了解決這個結構性困境,我在四年前與今年參選時就已宣示:如果我有幸擔任黨主席,將立即推動黨章改革,建立制度化的事權統一機制。
第一,總統候選人必須透過公平、公正、公開的初選產生,不再是黑箱、不再是主席一人拍板,而是讓黨員與人民共同選出最強人選。第二,一旦總統候選人提名確定,黨主席應立即將選戰黨權交由候選人,直到大選結束。
這兩項制度,既能確保國民黨推出最強候選人,也能讓他擁有完整黨權,打造「指揮一元、行動一致」的勝選團隊。這才是解決雙頭馬車的根本,而不是提前把黨主席當作總統選舉的附庸。
更進一步,為徹底解決國民黨長期的制度缺陷,我還主張:建立黨主席任期與憲政體制一致的制度。未來總統當選者自動接任黨主席;若未當選,總統大選隔日即啟動黨主席改選機制。為了示範決心,我承諾若當選主席,任期只到民國117年5月19日,與總統選舉週期完全銜接,也避免了敗選需否辭職的爭議。
黨主席與總統候選人,角色與責任從來不同。總統候選人應是「有德有才者居之」的大位;而黨主席的使命,是打造一個有理念、有制度、有歷史格局的政黨,讓國民黨成為被社會尊敬、能孕育出真正強者的平台。今天各縣市行政首長、立法院長都是黨內優秀人才,他們現在該做的,是先把現有工作最好、建立民意信任,以養德養望;未來無論是他們,還是企業界、學術界的菁英,國民黨都應該用公平、公正、公開的初選制度選出最能代表黨的人,而不是靠「誰先坐上黨主席」來決定,更不能靠黨主席一人拍板。
今年的黨主席選舉,國民黨不是預選2028年總統候選人,而是決定政黨能否重建靈魂的黨主席。這場選舉關乎的是黨的理念、制度與歷史格局的重建。如果黨主席只是為了某個人的未來鋪路,國民黨也不會有未來;但如果黨主席能先立起理念、制度和方向,2028年的候選人不論是誰,都能站在一個更強大的平台上。只有當政黨本身重新被選民肯定,再加上一個受民意信任的總統候選人,國民黨才有機會真正重返執政。
所以,請每一位黨員自問:這場黨主席選舉,我們是在提前預選一位「總統候選人或經紀人」,還是在選擇一位能讓國民黨找回靈魂、理念、制度與方向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