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卡關 彭博:傳美要求台灣「比照日本投資5500億美元」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至今(30日)仍帶隊在美國與美談判貿易協議,最終結果很令企業界憂心。圖/取自行政院官網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至今(30日)仍帶隊在美國與美談判貿易協議,最終結果很令企業界憂心。圖/取自行政院官網

在美中貿易談判第三輪剛結束之際,台美關稅協商卻陷入膠著。據《彭博》29日報導,川普政府團隊僅向台灣承諾提供「最佳關稅待遇」,卻未具體說明稅率,且傳出美方要求台灣在對美投資「比照」日本達5500億美元規模。這項要求令原已高度敏感的談判進程更艱難,對剛遭遇罷免投票挫敗的總統賴清德更是沉重打擊。

談判停滯 投資要求升高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美方雖表示願給台灣「best rate tariff」(最佳稅率待遇),但始終未明言具體稅率。台灣官員據此推測可能與日本所享15%稅率相近,但這一假設缺乏實質保證。

更具壓力的是,報導說,美方顯然以日本對美承諾設立5500億美元投資基金為標準,希望台灣「加碼補足」,對等提供更多對美資本承諾。此舉引發外界憂心:若台灣無法在投資規模上滿足美國期待,不僅將面臨高達32%的懲罰性關稅,亦恐對賴政府與華府的外交信任基礎造成進一步損害。

美日貿易協議雖達成15%基準,但美方在協議內容上但書,將以季度為標準,一旦發現日本「違約」將立即恢復原先的25%懲罰性關稅。日昨,前立委郭正亮亦從友人處獲得消息,稱美方對台要求3000億美元投資。台灣政府一年所編預算3兆(約1000億美元),一旦談判團隊允諾高達政府預算數位的投資金額,即使獲15%「漂亮數字」,對台灣也將是嚴重打擊。

台灣出口恐受衝擊 晶片業壓力加劇

關稅威脅之下,台灣出口業也必面臨潛在衝擊。報導說,若台灣原本宣布的32%關稅上路,勢必波及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關鍵出口項目。雖然台灣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居關鍵地位,有能力將部分成本轉嫁至美方市場,但長期看,美方可能加大施壓要求台廠將更多產能移轉至美國本土,削弱「矽盾」概念。

《彭博》還形容總統賴清德本週遭遇多重政治壓力:首先是罷免行動失利,民進黨主導的「抗中保台」訴求未能獲社會主流響應;緊接著又傳出美方基於避免刺激中國、維護中美談判氛圍,拒絕賴清德8月過境紐約請求。第三重壓力正是尚未解決的美台關稅談判。

對此,總統府未對《彭博》置評請求提出回應,外交部則於昨天(29日)記者會強調「總統近期無出訪規劃」,僅提及美台正在進行對等關稅協商,「並無延後、取消或美方拒絕過境」的情形。

美國對台政策可能「再度邊緣化」?

學者與在野評論也對目前台美關係前景抱持疑慮。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指出,賴政府當前面對的最大挑戰,在於川普政府與中國重啟貿易協商後,「是否做出有損台灣利益的讓步」。他警告,一旦台灣被納入美中角力的交易籌碼,賴政府勢將難以招架。

此外,大西洋理事會中國全球研究中心學者宋文笛認為,川普政府正視台灣為「中美戰略競爭的籌碼」而非主體夥伴,可能「再次將台灣邊緣化」。他強調,若美國將與台合作僅視為談判工具,而非戰略依賴,對台灣長遠安全將構成風險。

國民黨也持觀望態度。國民黨國際事務部主任黃介正表示,在川普與習近平達成具體共識之前,白宮不太可能對台灣採取明確政策。他建議賴清德應主動與在野黨合作,如儘速補齊大法官人選,展現團結與穩定姿態。

對等關稅將在8月1日上路,至今陸續宣布了各國新對等關稅稅率,亞洲鄰近國家包括日本為15%、越南及菲律賓稅率各為20%與19%。行政院23日指副院長鄭麗君在華府準備第四輪實體磋商,外界關注談判是否順利,台灣能否爭取到優於日韓稅率。政院發言人李慧芝今再對記者表示,鄭麗君仍在華府磋商,台灣將持續秉持深化台美經貿關係、雙方互利互補的兩個原則進行談判。她說,期盼談判能完成維護國家利益、守護產業利益、守護國民健康、確保糧食安全四項任務,達到促進台美雙邊貿易平衡,並增進台美在科技及國安等多元領域合作兩項目標。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