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詩/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25年夏天,台灣政壇沒有颱風假,只有一場政治地震震得天搖地動。726第一階段24位立委加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完敗、五分之一的國會席次,被稱為「大罷免」的公民行動,全台各地票匭如同民主的壓力鍋,一次把社會的怨氣、制度的疲態與地緣的張力全煮上桌。
如今,結果攤牌——25席全數未過,雖然暫時煙硝稍歇,但這場政治豪賭,真的「輸了」嗎?
表面上,罷免失利。但回頭看,這場風暴其實已改寫民主運作的規則。過去,罷免制度是沉睡的機器,高門檻、高成本,讓人望之卻步。這次不同,民間發起、社群動員、草根推進,一口氣把制度從紙本搬到街頭。
民眾不再只是4年一票的局外人,而是開始追問:「你坐上那把椅子之後,到底為誰而戰?」國民黨與民眾黨組成的藍白聯盟成為主要標靶,選民這次不是「討厭你長得像誰」,而是明確對「阻預算、搞倒閣、亂擴權」這些議會亂象開火。這場罷免不是政治秀,是制度反擊。更深層的是,這場動員的背後,浮現的是對中國滲透的警覺與主權的焦慮。當一名立委公開反對潛艦國造、拒絕國防預算、甚至與統戰要角合照,民間自然會問:「你是在幫誰服務?」罷免,於是成了一種公民自救的機制,是抗中保台的內部戰線。
別忘了,一場沒成功的罷免,也是一場清楚的表態。選民的火氣、失望、期待,真實存在。罷免失利不代表否定這場民主行動的正當性,而是提醒我們:改變制度,不只靠激情,還要戰略、時機與更多社會對話。
這次的對立不只是藍與綠,而是「你站哪一邊?」
尤其是這次罷免真正令人震撼的,不只是人數、不是規模,而是「誰挺誰」這件事,完全打破了傳統政黨分界。這次的站隊,是「你親中還是抗中」、「你要改革還是原地打轉」。這不是藍綠對抗,而是世界觀對決。政黨退場,認同上陣。
這種極化,帶有強烈的存在感與情緒色彩,不是「你支持哪個政策」,而是「你是台灣人嗎?」社群平台推波助瀾,加上中國輿論滲透,一個不小心,你就被貼上「不愛台灣」的標籤,這樣的動員卻把中間選民推得更遠。輿論場越來越像選邊站的拳擊場,溫和理性被排擠,中間選民躲到牆腳。不是你說錯話,而是你不夠激烈,就被邊緣化。
罷免的失敗,某種程度也反映了這種動員策略的極限——太極端的敘事、太二分的世界觀,反而讓更多人選擇沉默。民主該是對話的平台,而不是動員的賽局。
即便沒改變國會席次結構,罷免的政治效應早就滲透到國會地板。被點名的立委,講話開始小心翼翼;原本強勢搶麥的派系,現在只敢默默按表決器。國會的道德光環正在變暗,民意代表的「代表性」被質疑,整個制度的正當性也跟著鬆動。
這時候,行政體系嗅到機會。內政部最近動作頻頻,主動釋法、填補制度空窗,顯示當立法失能,行政不再只是執行者,而成了國家方向盤的臨時駕駛。
接下來的關鍵,就在於這波政治餘震能否轉化成實質改革契機。若社會能藉由罷免反思立法院濫權、倒閣亂象,就有機會推動《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與憲政制度的真正升級。
別忘了,這場罷免行動,從頭到尾都在中國的望遠鏡裡。這次被瞄準的立委,多有「親中」標籤——反潛艦、削國防、會王滬寧。民間的「去中國化」情緒,在罷免中找到出口,這不只是政治表態,更是一種集體防衛行動。
而北京正在觀察:台灣能不能制度性處理「統派政治人物」?能不能用民主方式擋住滲透?若罷免成功,那代表台灣社會有集體免疫力;若失敗,北京會跳出來說:「看吧,民進黨操弄制度、壓制反對聲音。」這些論述,早就在環球時報稿庫裡 standby 了。
而民主國家看得也不輕鬆。他們看到的是:台灣公民社會還在發聲,還在試圖扳回制度的槓桿。但若動員過頭、社會對立撕裂,國際也會擔心:這是制度成熟,還是民粹開始?
罷免行動從來不是輸贏這麼簡單,它是一場壓力測試,一次民主的肌肉拉筋。它測的不是哪個政黨輸贏,而是制度有沒有韌性、社會能不能改革、民意能否被聽見。
從一個研究者的角度來說,我支持台灣民主深化的方向,但也對這場罷免的正當性與時機保持冷靜。制度要進步,不是靠一次次情緒高漲的動員對決,而是靠穩健的制度設計與公民智慧的持續投入。
這場罷免不是句點,而是逗點。下一步,是讓問責機制制度化、讓極化情緒冷卻、讓公民參與不只是上街,也能進議題、進制度。台灣走在國際民主前線,要走得長久,靠的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一套撐得起壓力、扛得住考驗的制度設計。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