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寶/翻轉教育與行動學習學會特約研究員
以賴清德及柯建銘為首發起的大罷免投票,已於7月26日第一階段24+1投票結束,藍營24位立法委員全部過關,沒有被綠營罷免成功;另外特別的是新竹市長白營高虹安,不同意票也高於同意票,沒有被罷掉。所以,大罷免確實是大失敗。
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及黨秘書長林右昌目前口徑一致,都不承認失敗,而認為這是一場極具意義的民主公民運動。其實,這是場極其失敗的罷免鬥爭,根本不具民主的價值與意義。
執政黨在國會成為少數 選輸不認帳翻桌
首先,從鬥爭來看,前年12月大選選舉投開票後,賴清德以40%多一點點選票當選總統;但是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敗選,拿了51席,國民黨52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1席,國、眾及無黨1席結盟共61席。民進黨尚未施政(賴政府上路是去年的5月20日),可是去年1月民進黨立法院總召柯健銘,就向賴總統報告了要推動大罷免。因此,後來實際推動大罷免宣傳時,說罷免理由是國民黨推動國會改革、憲法審理及中央財政劃分等等,不過是「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真正原因是立委選輸,不滿自己不是國會多數黨,像賭輸翻桌不認帳,才策劃浪費公帑12億的大罷免投票,企圖翻轉朝小野大的國會政黨結構。民主政治選輸了就必須認帳,罷免行動可以採取,但是須針對少數幾位違法瀆職不認真的民意代表或民選官員,而不是對幾乎全部的在野立委進行罷免。這就不是民主了,而是反民主的「民鬥」,是活生生的權力鬥爭的野蠻遊戲。
其次,再從民主的定義來看,726大罷免開票結果,除了極少數被罷免人,不同意票與同意得票數接近外,絕大多數不同意比同意票都多出很多,民進黨當然是敗了。但賴、林仍都不承認失敗,反而柯建銘直言大罷免失敗;大罷免總指揮曹興誠卻說敗在「不敵中共的滲透」,意指支持投不同意票的選民都是「共諜」或「中共同路人」;在毫無證據下指控別人,不承認投不同意票者是台灣民主社會的一份子,果然符合賴清德對民主所下的定義。
賴的團結十講少數不服從多數 像極了紅衛兵的打砸搶
賴在給大罷免添柴火的「團結十講」的第二講,明明白白說,要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來打掉(民主社會)雜質,把不同意見,不同於他的投票行為人,都視為雜質。就算投票投輸了,他和民進黨也不承認自己輸了,難怪大罷免大失敗後,賴及民進黨黨中央都不承認自己失敗了。毛澤東發動紅衛兵搞文化大革命,在世時也沒有承認文革是失敗的;到他去世後,以毛的夫人江青為首的「四人幫」被捕下獄,中共黨中央才做出歷史決議:毛建國有功,文革有錯。大罷免的「追隨著」在726開票輸了後,也仍然像紅衛兵一樣,視為賴沒錯、曹沒錯,當然他們自己也沒有錯。
大罷免呈現的「反民主」性質,在賴的「團結十講」第三講,被賴充分發揮。賴認為民主不是議會多數投票通過就算數,那只代表了議會多數的界線。此語一出,因爲違反民主政治的基本定義「多數決」,台灣社會為之嘩然!質疑難道「多數還要服從少數」?賴在「團結」的講話中,說出他「不同意多數決就是最後決定」,是以第5次修憲國民大會代表延長任期為例,後來大法官會議釋憲,認定第5次修憲內容違憲而無效。但賴的這種舉例,更證明他對民主多數決的無知。要知大法官是總統提名,而由立法院同意後任命,政治學認為大法官的產生,立法院過半數同意是一種多數民意的間接賦予;還要加上憲法規定了大法官會議具有決定違憲與否的權力。嚴格說起來,大法官會議制度的設計,是民主政治中的「分權與制衡」的體現,而不是少數否決多數,賴才會無知到說「不是多數投票通過就決定了」。堂堂一個總統,對少數決、多數決的理解,完全錯誤,當然不會知道大罷免的「反民主」性質。
黑熊學院的新曹流更像義和團
最後,要從大罷免支持者的訴求具有「義和團」的性質來討論。清末的義和團是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被清庭收編利用,這和大罷免的「抗中保台」本質上很相同,都是一種以外敵威脅的民族本土主義;所以,義和團誅殺外國傳教士、攻擊信仰外來宗教的本國人民。在這場大罷免中,藍營立委都是中共同路人,和義和團所反對的外國傳教士、本國教民有何不同?支持黑熊學院、曹興誠的民眾,認為他們才真正愛國,當年的義和團最後慈禧太后不是也認定他們才是真正擁護朝廷的團體嗎?這種對待同胞非我即敵的人,操弄極端去中國化仇恨,仇視一切與中國或中華有關的人事物,和義和團有何不同?義和團最終歷史證明不過是朝廷的另一種鷹犬罷了。可見賴、曹之流又有何民主素養呢!
大罷免大失敗,凸顯了台灣民主鞏固過程中的一股逆流;這股逆流0726投開票結果暫時把它止住;0823還有另一股民主洪峰來襲,希望台灣真正具有民主精神的反罷免公民繼續挺過,台灣才有希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