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歐盟成功避開最壞情境,兩大盟友原本可能全面開打貿易戰,進而推高大量商品價格,拖慢全球兩大經濟體的成長。美國以現電視新聞網CNN分析指出,這項協議讓雙方某種程度鬆了一口氣,但雙方的反應都不太像是在慶祝達成協議,反而更像是在慶幸「至少還談成了」。
CNN報導,根據協議,大多數歐洲商品輸往美國將面臨15%的關稅,這比川普(Donald Trump)4月2日實施的10%稅率更高,也遠高於川普執政前約1.2%的平均關稅水準。不過,這仍比川普先前放話談不成將祭出的懲罰性高關稅,顯得溫和許多。
今年5月底,美歐達成協議看似遙不可及。因不滿與歐盟27國談判進展緩慢,川普5月24日在自家社群媒體Truth Social上宣稱:「我們的談判完全無疾而終!」他當天稍晚在白宮橢圓辦公室又補充說:「我不是在找什麼協議。我們已經定好了條件,就是50%。」這番話連同高達50%的關稅威脅震驚歐洲談判代表,也促使歐洲領袖迅速展開行動,火速同意啟動高層級談判。
報導指出,川普對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頗有好感,後者致電他承諾歐盟將「迅速且果斷」行動後,川普隨即軟化立場,表示談判將繼續。
不過,儘管歐盟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雙邊談判數月以來始終未能取得突破。雙方爭執焦點包括美方對歐洲鋼鐵與鋁材維持高關稅、美國準備對藥品課稅,以及川普政府打算將幾乎所有進口商品的關稅底線拉高到15%。
談判代表未能在原定7月9日最後期限前達成協議,這也是川普政府將報復性關稅生效日延至8月1日的原因之一。就在新期限逼近之際,川普趁訪問蘇格蘭期間與馮德萊恩會面,最終敲定一項協議框架,內容細節有限、附帶條件繁多,但對雙方而言,終究是一場來之不易的妥協。
有了協議,兩大經濟體成功避開一場可能帶來毀滅性後果的貿易戰。美國手握50%高關稅威脅,歐盟則準備對美國實施具有戰略性的報復性關稅,可能重創美國多個關鍵產業。雙方都不太像是在慶祝達成協議,反而更像是在慶幸「至少有個協議」。
川普在宣布與馮德萊恩達成協議時說:「我們做到了,事情會很順利。」馮德萊恩則表示:「我認為我們找到理想的平衡點。這是雙方的貿易再平衡,也讓貿易得以持續,這意味著跨大西洋兩岸的就業與繁榮,這對我們非常重要。」
大西洋理事會歐洲中心高級主管弗萊克(Jörn Fleck)表示:「在全球最重要、最深層的商業與投資關係中,美歐目前似乎暫時避免一場自毀性的貿易戰。」
但細節仍舊模糊。根據協議,歐洲將增加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並承諾採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協議也取消對部分項目的關稅,包括飛機及其零件、半導體、學名藥與部分化學與農業產品。
不過,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歐布斯菲爾德(Maury Obstfeld)指出,這些投資中許多早已在進行中,而且協議對歐盟的非關稅壁壘(如增值稅與數位稅)幾無著墨,而這正是川普政府長期批評的重點。歐布斯菲爾德說:「這項協議中有很多讓我困惑之處。」
納入零關稅安排的產業則對此表示歡迎。美國航空運輸業協會(Airlines for America)發聲明說:「這種零關稅制度將創造就業、強化我們的經濟安全,也可望強化美國在製造與安全領域的領導地位。」
然而,大多數商品仍適用15%的基本關稅,歐盟各國與美國進口商不得不接受歐洲商品在美國將變得更昂貴這個事實。
會計與諮詢公司RSM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蘇埃拉斯(Joe Brusuelas)表示:「你將為歐洲進口商品付出更高代價,這就是這項協議的意義。」他說:「這並不促進貿易,而只是對歐洲商品加稅。」
這項協議也再次打擊底特律汽車製造商。這些車廠先前已反對川普政府與日本達成的類似協議,而如今歐盟汽車面臨15%關稅,進一步壓縮了美國車廠若從墨西哥進口車輛時所享有的25%稅率優勢。
儘管馮德萊恩表示藥品被納入協議初步架構,但她也坦言,川普最終仍可能對進口藥品課徵更高關稅,進一步削弱這項協議。
即便如此,對於辛勤的談判代表,以及全球經濟的穩定來說,總比無協議來得好。
布魯蘇埃拉斯表示:「我們避免了華府與布魯塞爾之間的報復性升級,否則後果可能蔓延至更重要的服務貿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