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力不足,各地區經常發生跳電。美國海軍情報局(ONI)前指揮官史都德曼(Mike Studeman)23日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時指出,台灣若過度依賴液化天然氣,在戰爭或海上封鎖情境下,恐淪為大陸針對的戰略弱點。他建議台灣至少保留一座核電廠,作為「戰略備援電力」。
史都德曼表示,大陸正不斷透過軍演與灰色地帶行動測試台灣的反應能力,能源基礎設施一旦被癱瘓,不僅影響軍事調度,更會打擊社會信心。他指出,綠能發展雖重要,但在危機時刻仍須倚賴穩定、高密度的電力來源,核電正是符合條件的備援設施。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之前也曾表態,願助台灣引進新一代核能技術,並協助處理核廢問題。今年3月與5月間,他在專訪與AIT官網發文中指出,美國是全球最大能源出口國,能提供台灣天然氣、再生能源與核能等多元能源合作選項,展現出美方強烈意願將核能納入台美能源對話框架。
對此,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葉俊廷指出,台灣約四成發電仰賴天然氣,而接收站與管線多集中於西南沿海,戰時極易成為攻擊目標。他表示,真正的「戰略備援電力」應具備「運轉穩定、燃料可儲、設施防禦強」等條件,而核電幾乎是目前唯一能同時符合的電力來源。
電力亂象更突顯備援體系的薄弱。今年5月,興達電廠在未完成環評下偷開機,引發社會質疑;高雄市政府雖否認違規,稱僅為測試運轉,但程序正當性仍遭批評。台中火力電廠則長期超載運轉,被指違背減碳承諾。
今年7月,颱風丹娜絲襲台,更造成嘉南多座超高壓電塔倒塌,數萬戶停電,民眾無電可用,表達希望政府加強電網韌性的訴求。此也暴露出台灣電網對極端氣候的脆弱。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吳建德受訪說,從種種跡象來看,台灣就是缺電,放著核能不用,卻去用昂貴的風電,更亂種電,颱風一來,這些光電設施被掃到七零八落,希望政府能拿出更具體的能源政策,並與時俱進。且台灣正在大力推動半導體產業,這是吃水、電的巨獸,政府得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