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726)各地即將舉行罷免投票,作家楊渡在臉書貼文「撕裂的人心如何縫補?」指出,大罷免本身就不具合理性,集體罷免再配合檢調行動形成寒蟬效應,更非憲政的常態。他認為,最令人憂心的是社會的撕裂,將難以彌補。
楊渡指出,罷免本是公民權,舉辦起來無可厚非。但是將罷免搞成全民運動,集體動員。甚至喊出「百工百業挺罷免」,那就有點誇張了。如果只是做為民間宣傳就罷了,卻見政府直接介入,而社會各界,百工百業被迫選邊站,整個社會明顯撕裂。這樣的情勢發展下去,真不知這個國家要如何重新團結起來?
他說,事實上大罷免本身就不具有正當性。因若是一位立委問政有問題,品質不佳,或有負選民所托,那罷免事出有因。但發動集體罷免,一次性全面動員去發動罷免連署,然後各地由執政黨主導進行,再配合司法的各種檢調單位的搜索、羈押、起訴在野黨的地方黨部幹部,形成寒蟬效應,到最後成為對在野黨的追殺。一次要罷免二十四位立委,這是憲政的常態嗎?
如果到民間市集去看看,就會了解庶民對罷免的態度。楊渡說,除了少數政治狂熱支持者,尋常的攤販、市井小民,根本冷淡以對。尤其在早晨的菜市場,明明是家庭婦女與小孩上學的尋常日子,偏偏一路用擴音器高喊大罷免,路人除了轉頭不理,根本不敢應對。因為他們知道,那些人的背後是有國家機器在撐腰的,後面跟著警察,你得罪了,就有麻煩,誰都不敢招惹。
更大的問題是,主張罷免者的張狂作風,使得本來和睦相處的群體倫理,帶著政治的刺蝟,人人都恐懼這刺蝟,便寧可保持距離,以免觸碰彼此不悅的部分。甚至朋友之間,只要不贊同罷免的,就容易遭受攻擊。某些質問語句如「你為反共做了什麼」「你是不是要接受中共統治」等,是連白色恐怖時期都不會有人這樣質問的。
楊渡表示,本來台灣社會有一種民主風氣,即你有你的政治主張,我有我的政治偏好,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所好,誰也不礙誰。這是台灣民主風度的顯現。但現在是選完了,你不滿意這結果,便要用你的主張,強加在不同政見者的身上,並且因國家機器的動員,使得罷免作風強勢,壓得不同政見者為之噤聲。朋友之間,甚至反目成仇,鄰里村人,把不贊同者視同中共同路人,變成了仇人來對待。這豈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
一如呂秀蓮等民主前輩所言,這是民主文化的倒退。民主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互相協商。以前馬英九執政時期,民進黨在國會是少數,仍可透過黨團協商,取得制衡的力量,善盡監督的在野黨職責。可如今,卻連被國會監督的基本職能都要沒收。
最令人憂心的,乃是此次大罷免對社會的撕裂,已造成深入民間鄰里的分裂,人心的寒蟬噤聲,對政府的疏離冷漠,是難以彌補的。楊渡表示,坦然說,執政是一時的,政權會不斷輪替,但人心是恆久的,那被傷害的人心,要如何彌補呢?這才是未來要面對的大問題。一個人心分裂的社會,怎麼有力量應對外來強敵?
楊渡引清朝陳恭尹〈讀秦始皇本紀〉一詩云:「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他說,是的,無論多大的權力,多嚴的法令,即使焚書坑儒,最後仍要接受人心最後的裁判。而裁判不一定來自短時期,而是較長的歷史時段,才會見到最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