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前總統蔡英文再戰江湖,親自來為「0726大罷免」火線助攻,當賴政府因颱風丹娜絲重創引發民怨,她卻依然選擇站在政治鬥爭一方,要讓所有民生社稷淪為罷免戰火下的犧牲品。當南台灣的地方百姓仍在進行災後重建之際,賴政府因颱風丹娜絲重創逼近信用破產,蔡英文選擇此時正式發聲力挺,躍升民進黨大罷免行動的最後王牌,真能挾其當年超高選票帶動罷免嗎?
蔡英文的出現自然有效凝聚民進黨支持者,卻也徹底形成鮮明對比,已有網友對比兩屆執政的救災優劣,外界對於執政高層將全副心力投注於大罷免案,痛批罔顧災區需求以及救援進度。蔡英文在大罷免前壓線出場,是否能像救世主般掀起驚滔駭浪,還是總統賴清德四成民意的最後一搏?令人關注的是,在她高調出面聲援罷免,卻只強調「公民運動」,對於號召「投同意票」隻字未提。
蔡英文公開聲援罷免運動,僅僅表示這場選舉事關國會改革,卻對所屬投票意向刻意低調,從未正面表態支持大罷免大成功,也令外界好奇背後另有盤算。蔡英文的選擇顯然基於政治算計,在府、院、黨全面動員的情況下,她的「發文彈性」試圖只對罷免點到為止,不論勝敗都能保留退路。這種模糊態度,難道反映出民進黨內部對罷免勝算有所懷疑?還是透露蔡英文也不願意全押一注?畢竟她未領軍也未領責。
蔡英文此舉僅是「高位動員、低位承擔」的典型案例,她借助自身在綠營中的精神象徵地位煽動罷免情緒,但從戰略層面分析,凸顯刻意不承擔罷免結果的政治責任。這種操作讓她能在勝利之下共享光環,也能夠在罷免失利下撇除責任,保留「前總統」的政治資本。但對中間民眾而言,這類罷免行為無異於將少數動員當作選舉工具,迫使高度民意再度淪為政黨操弄籌碼,而把政治領導與個人責任完美切割。
賴清德去年的競選廣告《在路上》引發熱議,推出之後據傳吸引千萬人次觀看,最終結果卻僅獲四成民意當選,連帶立法院席次也未過半,正式淪為雙少數政府的跛腳總統。2024總統大選,蔡英文把車鑰匙「交棒」給賴清德,卻沒想到過了一年,賴清德還在2025立院罷免路上空轉。如今,民進黨強調罷免是對抗國會濫權的「民主反擊」,而迴力鏢卻又射向蔡英文當年「終結惡戰、不同意罷免」口號,無疑充滿雙重標準。
賴清德為了2024選舉補考只能讓蔡英文陷入罷免雙標,針對在野陣營清一色地展開清算,罷免制度本是人民對立委的最後監督手段,如今淪為政黨席次的洗牌工具,甚至服膺行政擴權的附隨機制。民進黨在第三階段公開為罷免案射出三箭,其實正在透支民意信任,打擊在野反制罷免也葬送了憲政體制。當政黨能隨意啟動政治報復並稱之為民主改革,真正受害將是制度本身的正當性,這種雙標不僅削弱了民意信賴,對於史上得票率最高的蔡英文更是情何以堪。
蔡英文此次透過網路發文力挺罷免並且感謝公民團體,反而缺席今年民進黨全代會,這場號稱大罷免的黨內誓師,卻在一篇發文力挺言論,凸顯兩人的矛盾情結。如今,蔡英文一篇「197字」引來30萬人次按讚,顯然輔選罷免氣勢不減當年人氣,黨內視為「綠營王牌」最後壓陣,但賴清德真的希望蹭蔡英文的光環嗎?
蔡英文的現身除了單純助罷,也凸顯出黨內焦慮與信心危機,民進黨去年在賴清德上任後,掀起賴系、非賴系的暗自較勁,此次缺乏全國號召力與情緒動員力,才不得不請蔡英文救場。這場罷免不僅揭露接班不順與派系鬥爭,也凸顯賴政府自身的領導信任赤字,蔡英文作為卸任總統本應退居二線,仍被各界視為「罷免王牌」,顯示綠營一直缺乏新的領導中心。此戰一旦失利,民進黨將面對的不只是「罷免潰敗」,而是賴清德的領導威信蕩然無存,顯然,蔡英文既是王牌,可能也是「最後稻草」。
蔡英文高調「加菜」助陣政治鬥爭,已讓整場罷免從國會改革淪為藍綠對決,就在災後重建遲緩與地方苦難未解,仍選擇為政黨出征而非為人民奔走,將政治算計放在百姓安危之前。民進黨的兩面手法與政治算計,已讓罷免失去道德正當性,同時加劇社會分裂與民主疲乏。當「罷免」被扭曲成鬥爭工具,而真正被罷免的,或許正是台灣民主的信任。而蔡英文此次加入罷免戰火是否難逃民意焦土?就看賴清德要在這條「民主路」上要開多久?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