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砸16兆投資美國五大產業 半導體、能源、造船全面接軌川普戰略

美日達成貿易協議,日本關稅降到15%,但相對付出大代價,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左)與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右)握手。圖/取自realdonaldtrump IG
美日達成貿易協議,日本關稅降到15%,但相對付出大代價,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左)與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右)握手。圖/取自realdonaldtrump IG

美日宣布達成一項涵蓋戰略產業與貿易架構的歷史性協議,白宮23日公布「事實清單」(Fact Sheet),詳列日本將對美國投資高達5500億美元(約台幣16.1兆元),資金將導入半導體、能源、關鍵礦產、製藥與造船等五大核心產業。作為交換,美國則調降日本商品關稅、擴大市場准入。白宮形容此協議為「美國史上最大筆外國直接投資承諾」,也是川普振興美國工業戰略的里程碑。

投資與戰略產業重塑

根據白宮發布的「事實清單」,協議主軸包含三大面向:外資投資、美國商品出口擴大及貿易關稅重構。以下是「清單」全文:

「一、日本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

川普政府指定資金投入五大戰略領域如下:

能源基礎設施與生產:包括液化天然氣(LNG)、先進燃料、與電網現代化;

半導體製造與研究:重建美國從設計至晶圓製造的本土供應鏈;

關鍵礦產的開採與提煉:如稀土、鋰礦等原料,確保來源多元與安全;

製藥與醫療用品生產:減少美國對外依賴,提升本土供應能力;

商用與軍用造船業:包括新建造船廠與既有設施現代化。

這筆投資預計將創造數十萬個工作機會,美方將保留90%的利潤,並形容這是「百年一遇的工業復興推進資本」。

二、日本商品將適用統一15%關稅

協議同步宣布,日本所有輸美商品將統一課徵15%關稅,替代現行產業別差異稅率。白宮指出,這項改制將提升關稅可預測性,有助貿易平衡與縮小美日貿易逆差。

三、美國商品擴大進入日本市場

協議針對美方多年訴求的農業、能源、航太與汽車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實質成果,包括:

農業與食品:日本即刻將美國稻米進口量提升75%,並將採購8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如玉米、大豆、肥料、生質酒精與永續航空燃料)。

能源合作:雙方正研議阿拉斯加LNG新承購協議,擴大美方能源輸出。

航太與國防:日本承諾採購100架波音飛機,每年另加碼採購美國防衛裝備數十億美元,加強印太區域防衛協同。

汽車與工業品:日本首次全面承認美國汽車標準、取消配額與技術壁壘,允許美車全面進入日本市場,並開放其他工業與消費品。」

美日協議不僅重構雙邊經貿版圖,也在亞太產業鏈產生牽動。根手外媒分析,美日協議可能對台灣潛藏三大衝擊與風險:

首先,日本對美5500億美元投資將依美方規劃導入本土供應鏈,意即川普政府推進「晶片在美製造」政策,可能加速「去台化」趨勢。台灣身為全球晶片關鍵供應地位恐遭削弱,半導體產業長期會否邊緣化,值得關注。

其次,美日在LNG與再生燃料展開戰略協議,美日也簽署成立阿拉斯加LNG的合資公司計劃,有可能排擠台灣能源進口議價空間。台美談判結果尚未公布,但台灣早大張旗鼓表明購買阿拉斯加天然氣,手筆不算小。但若日、韓先後加入投資,必擠佔台灣的談判空間;此外,台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需多元能源支持,此舉也可能增加孤立風險,讓台灣能源外交孤立化。

其三,美車進軍日本市場意味產業競爭形成新的格局,台灣汽車零件對日出口比例高,美日緊密連結下,台灣廠商將面臨替代性壓力,汽車零組件競爭必然升高。且若美國未來擴大與南韓、東協簽署類似協議,台灣因未能加入FTA體系,恐加深邊緣化處境。

白宮在聲明中指出,川普總統再次締造歷史,透過前所未有的投資與出口機會,重塑美國經濟與全球產業布局。專家認為,此協議可視為川普貿易戰2.0的前哨戰,美日協議恐為日後更多「投資換市場」協商模式,立下典範。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