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25國聯合聲明轟以色列援助模式危險 促加薩即刻停火

加薩衛生部指出,自5月底以來,已有逾千人在尋求糧援過程中喪命。圖為一名男子懷抱在以軍空襲中受傷的女孩急奔醫院。圖/取自新華社
加薩衛生部指出,自5月底以來,已有逾千人在尋求糧援過程中喪命。圖為一名男子懷抱在以軍空襲中受傷的女孩急奔醫院。圖/取自新華社

來自25個西方國家的外長一致譴責以色列在加薩走廊實施的「滴灌式」人道援助,並抨擊以色列政府的援助模式危險,剝奪加薩人民最基本的人性尊嚴。聯合聲明呼籲加薩戰爭「必須立即結束」,要求以色列遵守國際法。對此,以色列外交部則反駁,哈瑪斯才是戰爭持續與雙方苦難的唯一責任方。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歐洲新聞台(Euronews)報導,加薩衛生部指出,自5月底以來,已有逾千人在尋求糧援過程喪命。加薩衛生部未具體說明這些死亡事件地點,但根據聯合國指出,多數死傷發生在民眾前往由爭議性的「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GHF)」設立的援助發放點途中。

巴勒斯坦官員與目擊者指出,這些死亡事件大多為以色列軍方所為。以色列國防軍(IDF)承認,在某些情況下曾對人群鳴槍示警,但否認應對部分事件負責。軍方6月底曾表示,已重新規劃通往援助發放點的路線,以減少與當地民眾的「摩擦」,但類似死亡事件仍頻頻上演。

在21日的聯合聲明中,西方各國外交部長指出:「加薩平民的苦難已達前所未有的程度。」並強調:「以色列政府的援助模式危險、不穩定,剝奪加薩人民最基本的人性尊嚴。我們譴責這種滴灌式援助,以及針對為獲取食物與飲水等基本需求而努力求生的平民(包括孩童)所進行的非人道殺戮。」

這份聲明由以下國家的外長聯合簽署: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與英國,另有歐盟平等、應變與危機管理事務專員共同簽署。

這25個國家呼籲立即停火,並強調他們準備採取行動,支持實現區域和平的政治途徑。

根據加薩衛生部統計,僅在過去24小時內,就有99人在試圖取得糧援時喪生,另有至少650人受傷。

自5月底以來,共計有1,021人在尋求物資時死亡,6,511人受傷。該部並指出,自戰爭爆發以來,加薩累計死亡人數已達59,029人。

以色列曾自3月2日至5月21日對加薩實施長達11周的援助封鎖。聯合國機構隨後警告,加薩境內飢荒與營養不良情況正急遽惡化。目前援助組織仍大多被限制進入加薩,以色列方面宣稱此舉是為防止哈瑪斯竊取物資。

西方外長指出,如此多的巴勒斯坦人在尋求援助時遭到殺害,令人震驚。他們說:「以色列拒絕向平民提供必要人道援助的行為,完全不可接受。以色列必須履行其在國際人道法下的義務。」他們呼籲以色列立即解除對援助進入加薩的限制,允許包括聯合國在內的人道機構能「安全且有效地」展開救援行動。

以色列外交部則在X平台上發文表示「拒絕」這項由25國發表的聲明,並稱其「與現實脫節」,還說這「向哈瑪斯傳遞錯誤訊號」。

以色列外交部說:「該聲明未能將壓力集中在哈瑪斯身上,也未承認哈瑪斯對當前局勢所應負的責任。哈瑪斯才是戰爭持續與雙方苦難的唯一責任方。」

在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發出強烈批評之際,外界正緊張關注哈瑪斯是否會對最新的停火與人質交換協議作出回應。

據兩名熟悉談判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在上周成功施壓以色列同意從加薩南部走廊撤軍後,已向哈瑪斯表明美方「耐心將盡」,要求其儘速回覆該項最新的停火與人質交換協議框架。該提案約一周前已送交哈瑪斯。

消息人士指出,哈瑪斯駐卡達領導人哈雅(Khalil al-Hayya)私下表示支持這項提案,但強調仍需加薩境內領導層最終批准,因為他們才是實際執行者。不過哈瑪斯發言人納伊姆(Basem Naim)否認哈雅曾表態支持該方案,並稱組織仍在進行「內部磋商」。

美方已向哈瑪斯保證,以色列會在60天停火期內展開結束戰爭的談判。其中一名消息人士警告,若哈瑪斯遲遲不回應,美國可能撤回這項保證。

兩名消息人士皆指出,美國、卡達與埃及正對哈瑪斯加強施壓,要求其儘速達成協議。其中一人說:「我們沒時間耗了。」並指出加薩每日死傷人數居高不下,人道情勢迅速惡化。

儘管目前談判焦點與壓力集中於哈瑪斯,但與談人士坦言,過去之所以遲遲無法達成協議,主因仍在於以色列的強硬立場,特別是關於撤軍地圖的爭議。多位官員指出,若哈瑪斯加薩領導層同意最新框架,雙方有希望本周內達成協議。

一名熟悉談判的官員表示,由於上周已有數項主要爭議獲得解決,斡旋方目前對協議達成越發樂觀。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周在華盛頓與卡達總理會晤後,談判進程明顯加快。該官員表示,正是這場會晤促成部分棘手問題獲得突破,特別是在以色列撤軍地圖,以及在60天停火期間展開結束戰爭談判這兩項核心議題上,已取得進展。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