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現任律師
天災無情,也總讓人類脆弱無所遁形。丹娜絲颱風以狂風暴雨重創雲嘉南地區,屋頂倒塌、房屋破碎,滿目疮痍。隨後,薇帕颱風外圍環流帶來的滾滾大雨,台灣東部、南部再度無一倖免。更令人擔憂的是,菲律賓東方海面又有熱帶系統的形成,讓人不禁懷疑大自然正在無情地考驗台灣的承受力。
還記得在蔡英文執政期間,曾創下1417天無颱風登台的紀錄,這一神話也讓人津津樂道。但是,如今卻是接二連三的颱風和災情頻傳。不論是凱米颱風,還是隨後的丹娜絲,都讓南台灣遍體鱗傷。尤其是台灣南部和東部,無論風勢如何變幻,總是首當其衝,也仿佛注定成為颱風的重災區。
這次災難中的悲劇令人心碎。嘉義六腳鄉的81歲老翁,為了修補屋頂,拖著年老的身軀爬上梯子,不幸摔落身亡;台南佳里,一位60歲的孝子為照顧年邁母親,冒著生命危險爬上屋頂鋪設帆布,卻同樣失足墜落;七股溪南里,89歲的老婦在家中停電多日,兒子為防摔倒點起蠟燭,卻不慎引發火災,老婦命喪火海。這些悲劇,也僅是災區傷痛的冰山一角。養殖戶的豬隻因漏電死亡,雞舍無法供蛋,雲林東勢的鵝場因風災爆發禽流感,撲殺兩千多隻鵝。災民一週無水無電,求救無門,彷彿被這個世界遺忘。
這些畫面深深刺痛人心,也赤裸裸地揭示了台灣基礎建設的脆弱。電線桿倒塌、基地台損毀、交通癱瘓,嘉南地區一度成為孤島。台電統計,近2500支電線桿倒塌,台南19萬戶停電,創下四十年來的紀錄。更令人震驚的是,政府宣稱投入8800億的前瞻計畫,要打造堅韌台灣,卻在這場中度颱風面前完全崩潰。路塌橋斷、災後防災系統癱瘓,災民無助,政府的承諾變成空談。
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中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然而,當災民在破碎的家園中掙扎時,領導人不但不能苦民所苦,居然還輕描淡寫地說:「帆布有,你們要自己爬啊!」這句話對災民來說如同千斤重的打擊,冷漠又無情。農村的老人家,七老八十,如何能爬上那搖搖欲墜的屋頂修補?這樣的話語,不僅顯示了執政者對基層困難的陌生,更揭示了社會結構的脆弱。
南部農村早已脆弱不堪,年輕人多數北漂,農村只剩老人與孩童,隔代教養家庭比比皆是。這些老屋承載著一家的記憶,但在颱風面前不堪一擊。以往的風災,國軍與民間團體共同合作,展現社會的溫暖與團結。然而,這次國軍忙於演習,無法出動。這樣的推託令人質疑:若一場颱風都無法應對,如何談論「防衛韌性」?
這場風災也讓台灣的能源政策顯露出諸多問題。光電場未經嚴格環評,許多設施無法抵禦颱風的衝擊,結果一場風災摧毀了數以萬計的光電板,散落在田間、漁塭,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雖然經濟部辯稱,受損光電板僅占總量的0.4%,但數千公噸的廢棄物卻讓人懷疑:為了綠電而犧牲生態,是否值得?
災後復建的混亂更讓人搖頭嘆息。內政部長宣稱復原速度快,卻遭災民反駁為「鬼扯」。台南市議員批評救災一團亂,表格繁瑣,志工技能不足,物資分配不均。台灣曾在九二一地震、過往的風災中展現過團結與韌性,然而這次丹娜絲颱風卻暴露出前所未有的無力?政府官員們似乎忘了職責所在,專注於政治動員?災民也祗能在烈日下、風雨中獨自面對困境。這種對比,何其諷刺!
當災民在風雨中掙扎,當老人在破屋中無助,當孩子在黑暗中哭泣,政府若只會喊口號,而無心實務。這樣的執政,又如何能讓人民心服?颱風年年來,防災與復建應是政府的必修課,但這次考驗中,漏洞百出。當災民的呼聲被忽視,當能源政策的失誤讓環境付出代價,當救災系統在混亂中失靈,人民還能指望什麼?
台灣的未來,不應僅是口號與數字的堆砌。人民需要的是實際的幫助,農村需要的是長遠的規劃,環境需要的是審慎的政策。當我們回望這片土地,面對風雨中堅守的老人與孩子們,不禁擔憂政府是否能真正為他們撐起一片安穩的天空?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