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再創奇蹟!電動SUV一開賣就20萬輛 蘋果造車夢折翼他做到了

小米創辦人雷軍(如圖)為自己生產的首款電動車SUV「YU7」做廣告。《經濟學人》說,蘋果做不到的,他做到了。圖/取自網易
小米創辦人雷軍(如圖)為自己生產的首款電動車SUV「YU7」做廣告。《經濟學人》說,蘋果做不到的,他做到了。圖/取自網易

大陸科技巨頭小米(Xiaomi)創辦人暨執行長雷軍再創市場傳奇,今年6月推出首款電動SUVYU7」,開賣僅3分鐘便售出逾20萬輛,成功打響進軍汽車業的第二步。分析指出,小米已正式完成蘋果未竟的「造車夢」,成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新星,同時也揭開其全球擴張的新篇章。

市值翻四倍、年銷30萬輛 小米造車突圍而出

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2日報導,自2021年宣布進軍電動車市場以來,小米不到兩年內已成功推出兩款車型,包括去年3月問世的SU7運動轎車與新近發表的YU7 SUV,累計交車超過30萬輛。即便電動車事業尚未轉虧為盈,但雷軍自信指出,今年底前可望達成損益兩平。

小米自2022年經歷一波營收低潮後強勢反彈,2024年營收年增35%,公司市值自2024年初以來已翻近4倍,達1.4兆人民幣(約1900億美元),重返中國科技股領軍行列。

雷軍親自操刀造車 打破蘋果失敗魔咒

對照蘋果在自研電動車上投入十年、砸下數十億美元卻黯然終止,小米能短時間內造車成功,關鍵在於「雷軍親自上陣」。報導指出,與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保持觀望不同,雷軍一手主導專案,並作出關鍵決策──捨棄過往外包生產模式,首度自建車廠,設廠於北京並正持續擴張。

除此,小米也開始將自製策略擴展至其他產品線,目前已在北京設有手機自產線,另在武漢籌建新廠,首波將生產聯網空調與智慧家電。

「米粉」信仰撐起品牌 重大車禍未動銷售根基

小米成功轉型的另一要素是品牌影響力。雷軍在中國擁有類似賈伯斯(Steve Jobs)般的影響力,擁躉「米粉」文化深植人心,即便3SU7曾因自駕系統失誤造成3名大學生喪命,引發外界對安全標準質疑與股價短暫回檔,市場熱度仍不減。YU7上市即創秒殺佳績,顯示品牌黏著力依然堅固。

上月甫推出,三分鐘就賣了20萬輛,也只有軍軍做得到。圖/取自東方財富網

上月甫推出,三分鐘就賣了20萬輛,也只有軍軍做得到。圖/取自東方財富網

此外,小米7億名用戶也成巨大內需圈,券商Bernstein估算,小米靠應用商店與廣告即創造逾半數利潤。多年來透過高性價比產品建立消費者升級習慣,小米只需轉化其中一小部分用戶購車,即可支撐整個電動車業務成長。

全球展店1萬間 2027年進軍海外車市

雷軍的目標不僅止於中國。小米目前近一半手機與智慧裝置營收來自海外,主要市場包括印度與印尼。為進一步提升品牌觸及率,小米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於全球設立逾1萬家實體門市,從僅有數百家擴增十倍以上,並規劃於2027年前將電動車推向國際市場。

儘管小米在海外品牌忠誠度不及中國,雷軍在國外知名度亦有限,該公司仍計畫以實體展示空間結合整合行銷,提升認知度與轉換率。

投資研發不手軟 鎖定科技護城河

《經濟學人》說,小米正積極布局新技術,包括人形機器人「CyberOne」、3奈米自研晶片等前沿產品。公司目前約半數員工從事研發工作,2024年研發支出年增26%,達34億美元,已超過其淨利。小米內部戰略方向明確: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建立競爭壁壘。

儘管氣勢如虹,小米在大陸本土仍面臨激烈競爭。龍頭車廠比亞迪(BYD)月銷量遠超小米10倍以上,其他新創品牌與傳統車廠亦頻頻砍價搶市。手機市場則有曾被美國制裁重創的華為捲土重來,再次搶奪中高階市場。

但報導引分析人士指出,雷軍的行銷與整合能力不容小覷,從手機、家電到汽車,小米的跨界整合力與垂直供應鏈已日趨成熟。在數位裝置、生態系與品牌文化相結合之下,小米有望開創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典範。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