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 救災冷血、罷免熱血  風災成最殘酷的執政體檢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颱風丹娜絲重創南部,嘉義、台南、屏東、高雄等地災情慘重,居民長時間停電、交通癱瘓、農損嚴重。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全力投入救援,然而,最應身先士卒的國家元首賴清德,卻姍姍來遲。

面對災民的哀號與滿目瘡痍,屋頂被吹毀,滲水從天而降,居民一邊掃水,一邊承受持續滲漏之苦。許多床鋪早已泡爛,卻無力更換,只能無奈地繼續躺在濕濘之中。不少高齡長者家園殘破,無力清理,賴清德卻冷血地回應:「不能什麼事情都靠國軍」、「社區要發揮力量」、「社區要利用天災做訓練」,甚至搬出「法律規定國軍不能進入民宅」作為推卸之詞。

可笑的是,《災害防救法》早已明文規定,在重大災害發生時,國軍應主動參與救災,何須等待「社區自己來」?賴清德不是沒當過地方首長,也不是未曾面對過天災,更不可能沒受過國軍協助。那麼,為何當上總統之後,國軍就不方便主動救災了?

事實上,歷年來不論颱風、地震、水患,國軍始終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是人民心中最堅定的靠山。如今,軍方仍願意主動支援,卻唯獨總統選擇袖手旁觀,令人懷疑:國軍是否只能聽他調動?他心中還有「民胞物與」的精神嗎?

最令人錯愕的是,當賴清德對災民苦難冷眼旁觀之際,對權力的熱情卻如火山爆發。全黨總動員推動大罷免,傾全力策畫狙擊異己。中央政府對災情幾近漠視,對選戰卻積極如臨大敵,黨政資源、人力傾巢而出,只為翻轉國會、鞏固政權。此情此景,不禁令人質疑:在賴清德眼中,是救災要緊,還是鬥爭優先?

諷刺更甚者,當台中、台北、桃園等地方政府主動南下協助災區時,農業部、內政部、交通部等中央部門卻遲遲未見積極作為,行政院與總統府更是近乎靜默。一邊是冷血救災,一邊是熱血罷免,這場風災彷彿成了照妖鏡,讓人民看清什麼叫「政治優先、人民次要」的真實執政邏輯。

南部選民長期支持民進黨與賴清德,但這場風災換來的,卻是一份無情的冷漠。他如今位居權力頂峰,不僅對政敵毫不留情,對支持者更顯得毫不在乎;不只對弱勢者冷血,對異議者更是無情;而對於權力,則是滿腔熱血、執勇於追逐。

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救災對人民至關重要,罷免對賴清德而言則是「首要大事」。當兩者同時發生時,從他對兩者所投注的熱度與行動力來看,人民再次認清賴清德的本性與人格,這是任何辯解都掩蓋不了的事實。

「該來的終將到來」,大罷免進行之際的這場風災,成為全民再度認識賴清德的一面鏡子。颱風過後,人民不該只是等待修復家園,更應提出質疑,特別是南部的朋友更應反思:一位滿口正義卻心無慈悲的總統,一位只知權力卻輕忽救命的領袖,憑什麼贏得人民的尊重?又憑什麼繼續要求人民的信任與支持?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